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甚,众医皆以为蹶。臣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内。诊之时不能识其经解,大识其病所在。
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三岁四支不能自用,使人喑,喑即死。今闻其四支不能用,喑而未死也。病得之数饮酒以见大风气。所以知成开方病者,诊之,其脉法奇咳言曰“藏气相反者死”。切之,得肾反肺,法曰“三岁死”也。
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臣意诊脉,曰:“牡疝。”牡疝在鬲下,上连肺。病得之内。臣意谓之:“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后蹴踘,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臣意复诊之,曰:“当旦日日夕死。”即死。病得之内。所以知项处病者,切其脉得番阳。番阳入虚里,处旦日死。一番一络者,牡疝也。
{注释1: 齐王故为阳虚侯时,病甚,众医皆以为蹶。
解析:这句描述了齐王曾经是阳虚侯,病情严重,许多医生都诊断为跌倒(蹶)。蹶通常意味着跌倒或摔伤,这里特指严重的疾病状况。
关键词:阳虚侯、病甚、跌倒
赏析:通过历史和医学的角度,我们了解到在古代,“阳虚侯”可能是一个具有某种特殊体质的贵族身份,其健康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注释2: 臣意诊脉,以为痹,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气不能食。
解析:这里的“臣意诊脉,以为痹”,指的是臣意用脉诊的方法诊断出病症为痹,而痹是一种中医学上描述的疾病状态,表现为身体某部分(如关节)的疼痛和僵硬。”根在右胁下,大如覆杯”进一步描述了症状的具体位置和程度,”令人喘,逆气不能食”则说明了这些症状如何影响患者的生活和食欲。
关键词:痹、诊脉、右胁下、喘息、不能食
赏析:这段描述展示了古代中医对疾病症状的精确观察和诊断,体现了当时医学技术的高度发展。
注释3: 臣意即以火齐粥且饮,六日气下;即令更服丸药,出入六日,病已。
解析:臣意采取了两种不同的医疗措施。首先,他提供了火齐粥并让其服用,这通常被解释为一种温和的治疗方式,旨在调整身体的气血流通。其次,他建议病人服用丸药,并持续了六日的治疗周期。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了,最终使病人病情得到了缓解。
关键词:火齐粥、丸药、六日、气下、病已
赏析:这一过程展示了中医治疗中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以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的能力。
注释4: 病得之内。
解析: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假设性的情况,即如果这种病没有在内部得到适当的治疗,那么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的健康甚至生命。这是基于传统中医理论中的“内治”观念,即疾病往往与体内的气血失衡有关,需要从内部进行调整治疗。
关键词:得之、内
赏析:这句话凸显了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方法——调整人体内部的平衡。
注释5: 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臣意谓之病苦沓风,三岁四支不能自用,使人喑,喑即死。今闻其四支不能用,喑而未死也。
解析:这段描述了一个具体的病例。“臣意尝诊安阳武都里成开方”,说明臣意亲自进行了诊治。“开方自言以为不病”,表明开方本人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但自我评估为无病。然而,臣意诊断后指出其“病苦沓风”,这是一种比喻表达,意思是他的身体状况非常不好,类似于“病入膏肓”。最后,臣意预言开方可能会因为“喑而未死”而亡,即由于疾病导致的声音障碍而无法正常生活。
关键词:安阳武都里成开方、病苦沓风、喑即死、喑而未死
赏析:这段记载显示了中医诊断的细致和准确,以及医生对患者病情的深刻理解和预判能力。同时,这也反映了古代医学对于一些复杂疾病的重视和预防。
注释6: 安陵阪里公乘项处病,臣意诊脉,曰:“牡疝。”牡疝在鬲下,上连肺。
解析:在安陵阪里居住的公乘项处出现疾病,经臣意的诊断,被诊断为“牡疝”。这是一种与男性生殖系统相关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腹部肿块。诊断中提到的“在膈下,上连肺”明确了病变部位及其与胸部结构的关联。
关键词:牡疝、诊脉、膈下、肺
赏析:这个案例展现了中医在具体疾病识别上的专业技巧以及对生理结构的理解深度。
注释7: 臣意谓之:“慎毋为劳力事,为劳力事则必呕血死。”处后蹴踘,要蹶寒,汗出多,即呕血。
解析:臣意向项处提出了警告,避免从事劳累过度的活动,因为劳累可能会导致呕吐和出血。随后的描述显示,项处参与了蹴踘和要蹶等激烈活动,这些活动导致了出汗过多,进而引发呕吐和出血。
关键词:慎勿为劳力事、呕血死、蹴踘、蹶寒、汗出多
赏析:这一情节展示了古代医学关于体力活动与身体健康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同时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过度劳累。
注释8: 臣意复诊之,曰:“当旦日日夕死。”即死。
解析:再次进行诊断时,臣意预测项处的死亡时间将是早晨到晚上之间。这次的死亡预兆更加明确。
关键词:再诊、旦日日夕死
赏析:这一描述反映了中医对病情变化趋势的敏感捕捉和对预后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