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廷臣方议削吴。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念诸侯无足与计谋者,闻胶西王勇,好气,喜兵,诸齐皆惮畏,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无文书,口报曰:“吴王不肖,有宿夕之忧,不敢自外,使喻其欢心。”王曰:“何以教之?”高曰:“今者主上兴于奸,饰于邪臣,好小善,听谗贼,擅变更律令,侵夺诸侯之地,徵求滋多,诛罚良善,日以益甚。里语有之,‘舐?及米’。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恐不得安肆矣。吴王身有内病,不能朝请二十馀年,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窃闻大王以爵事有适,所闻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王曰:“然,有之。子将柰何?”高曰:“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今吴王自以为与大王同忧,原因时循理,弃躯以除患害于天下,亿亦可乎?”王瞿然骇曰:“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虽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高曰:“御史大夫晁错,荧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忠塞贤,朝廷疾怨,诸侯皆有倍畔之意,人事极矣。彗星出,蝗虫数起,此万世一时,而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故吴王欲内以晁错为讨,外随大王后车,彷徉天下,所乡者降,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距汉兵。治次舍,须大王。大王有幸而临之,则天下可并,两主分割,不亦可乎?”王曰:“善。”高归报吴王,吴王犹恐其不与,乃身自为使,使于胶西,面结之。

诗句

  • “汉廷臣方议削吴。”
  • “吴王濞恐削地无已,因以此发谋,欲举事。”
  • “念诸侯无足与计谋者,闻胶西王勇,好气,喜兵,诸齐皆惮畏,于是乃使中大夫应高誂胶西王。”
  • “无文书,口报曰:“吴王不肖,有宿夕之忧,不敢自外,使喻其欢心。””
  • “王曰:“何以教之?””
  • “高曰:“今者主上兴于奸,饰于邪臣,好小善,听谗贼,擅变更律令,侵夺诸侯之地,徵求滋多,诛罚良善,日以益甚。”
  • “里语有之,‘舐?及米’。吴与胶西,知名诸侯也,一时见察,恐不得安肆矣。”
  • “吴王身有内病,不能朝请二十馀年,尝患见疑,无以自白,今胁肩累足,犹惧不见释。”
  • “窃闻大王以爵事有适,所闻诸侯削地,罪不至此,此恐不得削地而已。”
  • “王瞿然骇曰:“寡人何敢如是?今主上虽急,固有死耳,安得不戴?””
  • “高曰:“御史大夫晁错,荧惑天子,侵夺诸侯,蔽忠塞贤,朝廷疾怨,诸侯皆有倍畔之意,人事极矣。”
  • “彗星出,蝗虫数起,此万世一时,而愁劳圣人之所以起也。故吴王欲内以晁错为讨,外随大王后车,彷徉天下,所乡者降,所指者下,天下莫敢不服。”
  • “大王诚幸而许之一言,则吴王率楚王略函谷关,守荥阳敖仓之粟,距汉兵。治次舍,须大王。”
  • “大王有幸而临之,则天下可并,两主分割,不亦可乎?”

译文

汉朝宫廷大臣正在讨论削减吴国土地的事情。吴王刘濞担心自己被不断削弱,于是开始策划造反。他考虑到诸侯中没有可以和他一起商量的人,听说胶西王性格刚烈、喜欢军事,齐国其他诸侯都害怕他。于是他便派中大夫应高去游说胶西王。因为没有任何公文,只是口头报告说:“吴王不值得称赞,他有忧虑,不敢背叛。我们来告诉他我们的心意。”胶西王问:“我该如何做呢?”应高说:“如今皇上兴起了邪恶的风气,宠信奸臣,喜欢小恩小惠,听从小人的谗言,擅自改变法令,侵占和夺取了诸侯的土地,搜罗的赋税越来越多,惩罚善良的人,一天比一天严重。俗话说得好,‘舔食过久,会咬到自己的舌头’。吴和胶西是知名的诸侯国,如果这个时候得到陛下的考察,恐怕就不能安稳了。吴王身体有病,二十多年来不能上朝觐见您,曾经遭受猜疑,没有办法自我表白,现在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还担心不被释放。我曾听到大王因为封爵的事感到忧虑,听说诸侯们被削减封邑,罪行不至于到这种地步,恐怕只能被削减土地而已。”胶西王说:“是这样吗?你打算怎么做呢?”应高说:“同党互相帮助,志同道合的人互相留下,感情相投的人互相成就,相同欲望的人互相追求,利益相同的人都相互牺牲。现在吴王自己认为和大王有同样的忧虑,因此顺从时势,舍弃生命来消除天下的祸害,这样可以吗?”胶西王吃惊地说:“我怎么敢这样?现在皇帝虽然严厉,但是终究有死的时候,怎么能不侍奉呢?”应高说:“御史大夫晁错,迷惑皇上,侵占诸侯的土地,堵塞忠臣贤士的进路,朝廷上下怨恨,诸侯们都有了反叛的念头,人心已经达到了顶点。彗星出现,蝗虫多次出现,这是一万年难遇的一次天象变化,也是忧愁烦扰圣上的征兆。所以吴王想在国内用晁错作为讨伐的将领,在外面跟随大王的车驾行动,在天下四处奔走,所有投降的都会降服他,所有归附的都会服从他。天下没有人敢不服从。大王如果能答应他的一个请求,那么吴王就会率领楚王攻打函谷关,守住荥阳和敖仓的粮食,抗拒汉军。然后整顿军队住宿的地方等待大王的到来。大王如果幸运能够亲自前来的话,那么天下就可以兼并,两个君主分裂成两部分,不也可以吗?”胶西王说:“好。”应高回去报告了吴王,吴王还担心他不响应他的计划,于是亲自出使胶西,当面结交他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汉文帝时期的政治斗争场景。吴王刘濞因为恐惧不断被削地而产生叛意,他试图联合其他诸侯共同造反。应高为了说服胶西王加入他们的行列,巧妙地利用“同恶相助”、“同情相成”等心理策略来进行游说。诗中展现了当时朝廷内部权力斗争和诸侯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一些人物之间的尔虞我诈和猜忌心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