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朔五年秋,衡山王当朝,过淮南,淮南王乃昆弟语,除前却,约束反具。衡山王即上书谢病,上赐书不朝。

元朔六年中,衡山王使人上书请废太子爽,立孝为太子。爽闻,即使所善白嬴之长安上书,言孝作輣车镞矢,与王御者奸,欲以败孝。白嬴至长安,未及上书,吏捕嬴,以淮南事系。王闻爽使白嬴上书,恐言国阴事,即上书反告太子爽所为不道弃市罪事。事下沛郡治。元年冬,有司公卿下沛郡求捕所与淮南谋反者未得,得陈喜于衡山王子孝家。吏劾孝首匿喜。孝以为陈喜雅数与王计谋反,恐其发之,闻律先自告除其罪,又疑太子使白嬴上书发其事,即先自告,告所与谋反者救赫、陈喜等。廷尉治验,公卿请逮捕衡山王治之。天子曰:“勿捕。”遣中尉安、大行息即问王,王具以情实对。吏皆围王宫而守之。中尉大行还,以闻,公卿请遣宗正、大行与沛郡杂治王。王闻,即自刭杀。孝先自告反,除其罪;坐与王御婢奸,弃市。王后徐来亦坐蛊杀前王后乘舒,及太子爽坐王告不孝,皆弃市。诸与衡山王谋反者皆族。国除为衡山郡。

以下是对《史记·十列传·淮南衡山列传》中相关诗句的翻译和赏析:

译文

  1. 元朔五年秋,衡山王当朝,过淮南:在元狩五年秋天,衡山王刘赐(即太子刘爽)前来朝见天子。他在经过淮南国时,与淮南王的关系得到了改善,两人消除了之前的嫌隙,并共同策划了谋反的工具。
  2. 书谢病,上赐书不朝:衡山王上书称自己有病,请求免去朝见,但天子却赐予他书信,允许他不必入朝。
  3. 元朔六年中,衡山王使人上书请废太子爽,立孝为太子:在元朔六年中,衡山王派人上书,请求废黜太子刘爽,改立刘孝为太子。
  4. 爽闻,即使所善白嬴之长安上书:刘爽得知后,便派遣自己的亲信白嬴前往长安,上书控告刘孝制作輣车和矢等物品,企图通过这些来败坏刘孝的名声。
  5. 孝作輣车镞矢,与王御者奸欲以败孝:刘孝制作輣车和箭矢等物品,并与刘爽的御用婢女通奸,目的是想要破坏刘孝的名声。
  6. 白嬴至长安,未及上书,吏捕嬴,以淮南事系:白嬴到达长安后,还未来得及上书,官吏就将他逮捕,因为他涉嫌淮南王的事务。
  7. 王闻爽使白嬴上书,恐言国阴事:刘爽派遣白嬴向天子上书,担心泄露淮南国的隐秘之事,于是刘爽提前自首,举报了自己的罪行。
  8. 告所与谋反者救赫、陈喜等:刘爽还举报了他的同谋者和相关人员,如赫、陈喜等人,以图减轻自己的罪责。
  9. 廷尉治验,公卿请逮捕衡山王治之:廷尉进行调查取证,公卿们请求逮捕衡山王,对其进行审判。
  10. 天子曰:“勿捕”遣中尉安、大行息即问王,王具以情实对:天子说“不要逮捕”,派中尉安和大行息前去询问刘爽的情况。刘爽完全坦白了自己的所作所为。
  11. 吏皆围王宫而守之:官吏包围了刘爽的宫殿,进行守卫。
  12. 中尉大行还,以闻,公卿请遣宗正、大行与沛郡杂治王:中尉返回后,将情况上报给公卿们。他们建议派遣宗正、大行以及沛郡官员共同审理刘爽。
  13. 王闻,即自刭杀:刘爽得知后,便自杀身亡。
  14. 孝先自告反,除其罪;坐与王御婢奸,弃市:刘孝首先承认自己是谋反者,免除了自己的罪名。但他因与王后徐来通奸而被处以腰斩之刑。
  15. 王后徐来亦坐蛊杀前王后乘舒,及太子爽坐王告不孝,皆弃市:王后徐来因蛊惑人心而被处以死刑。
  16. 诸与衡山王谋反者皆族:所有参与衡山王阴谋的人都被处以灭族之刑。
  17. 国除为衡山郡:衡山王国被废除,成为一个独立的衡山郡。

赏析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衡山王刘爽与其子刘孝之间的政治斗争。刘爽最初试图通过上书请求免职来避免与天子冲突,但在被告知其行为可能暴露淮南国的秘密后,他选择提前自首。刘孝则试图通过诬陷他人来转移嫌疑,最终导致了他自己和父亲的被捕和处死。整个故事展现了权力斗争中的残酷和复杂性,反映了古代君主之间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不惜采取极端手段的情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