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故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诗句释义
1 此不教而民从其化,近者视而效之,远者四面望而法之。
【注释】:这句话描述的是子产在郑国施行的教化政策,使得人们无需教导就自然模仿和遵从。“近者视而效之”意味着身边的人直接观察并模仿;“远者四面望而法之”则指的是远处的人们也在观望并仿效。
三得相而不喜,知其材自得之也;三去相而不悔,知非己之罪也。
【注释】:这是子产被罢免三次但依然保持乐观态度的描述,表明他对自己的才能有自信,认为罢免并不是因为他的过错;同时,他也理解到罢免是国君的决定而非他的罪过。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
【注释】:子产是郑国的一员大臣,这里没有具体说明他的地位,但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力。郑昭君之时,以所爱徐挚为相,国乱,上下不亲,父子不和。
【注释】:”郑昭君”指的是郑穆公,“徐挚”是子产的好友,两人曾共事。由于子产的管理不善,导致国中政治混乱,上下离心,父与子之间的关系也开始恶化。大宫子期言之君,以子产为相。
【注释】:“大宫子期”可能是子产的一位亲近的同僚或者朋友,他向穆公推荐了子产作为新的宰相。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
【注释】:子产担任宰相的第一年,他的行为举止端正,不与人嬉戏玩笑,对老年人和小孩都给予照顾,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
【注释】:经过一年的治理,市场上不再哄抢商品;第二年,民众晚上出门不用关门;第三年,街道上无人捡拾遗失物。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
【注释】:到了第四年和第五年,因为社会风气好转,农民不需要归还农具;第六年和第七年,官员们不需要官府发放的文书,丧事也能自行处理。六年,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注释】:第六年子产去世后,百姓悲痛欲绝,尤其是年轻力壮的人号啕大哭,年老的老人和孩子也哭泣不止,他们感叹说:“子产已经离我们而去吗?我们的归宿在哪里?”
译文
- 无需教导,百姓就会自然而然地效仿;身边人会模仿他的行为,远方的人们也会仿照他的做法。
- 即使他三次成为丞相也没有感到高兴或遗憾,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
- 子产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即使他被免去了职务也不会后悔,因为他认为这不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
- 郑昭君时期,因为子产管理不善,导致国家混乱,上下关系疏远,父子不和睦。
- 大宫子期劝说郑穆公任命子产为相,子产担任首相的第一年,他的行为端正,不与人嬉戏玩笑,对老年人和小孩都给予照顾,不让他们受到任何伤害。
- 第二年,市场上没有人哄抢商品;第三年,夜晚居民不需要关闭门户;第四年,田间工具不需要归还;第五年,官员们不需要官府发放的文书,丧事也能自行处理。
- 第六年,子产去世,百姓悲痛欲绝,特别是年轻力壮的人号啕大哭,年老的老人和孩子也哭泣不止,他们感叹说:“子产已经离我们而去吗?我们的归宿在哪里?”
赏析
本段描述了子产在治理郑国期间的一系列措施及其效果,展现了他在任期间的清廉、公正与智慧。通过对比前后的变化,突显了他政绩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此外,通过百姓的反应,也反映出他的治理得到了人民的认可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