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为太史,诫门下:“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执宾主之礼,以其贵下人。庄廉,又不治其产业,仰奉赐以给诸公。然其餽遗人,不过算器食。每朝,候上之间,说未尝不言天下之长者。其推毂士及官属丞史,诚有味其言之也,常引以为贤于己。未尝名吏,与官属言,若恐伤之。闻人之善言,进之上,唯恐后。山东士诸公以此翕然称郑庄。
郑庄使视决河,自请治行五日。上曰:“吾闻『郑庄行,千里不赍粮』,请治行者何也?”然郑庄在朝,常趋和承意,不敢甚引当否。及晚节,汉征匈奴,招四夷,天下费多,财用益匮。庄任人宾客为大农僦人,多逋负。司马安为淮阳太守,发其事,庄以此陷罪,赎为庶人。顷之,守长史。上以为老,以庄为汝南太守。数岁,以官卒。
《史记·汲郑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汲黯和郑庄两位官员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们的廉洁奉公、关心百姓的精神风貌。以下是对该篇的逐句解读:
诗句与翻译:诗中多次提及“千里不赍粮”,意指郑庄的清廉,即使身负重任也从不因物质匮乏而懈怠。
译文与注释:郑庄为太史令,其门下规定:“客至,无贵贱,无留门者。”体现了他对待宾客的谦逊有礼。
人物背景:汲黯字长孺,濮阳人,其父为汉景帝时的太子洗马,因此汲黯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
事件描述:郑庄受命视察决河,仅用了五天时间便完成了任务,展现了他的效率和责任心。
人物评价:两人都以自己的行为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誉,被后人广泛称颂。
个人品质:文中赞扬了他们的敬贤下士、竭诚进贤的美德,同时也指出了他们在趋从迎合权势方面的不足。
历史意义:《汲郑列传》不仅是对两位官员个人的记述,更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映,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
赏析与感悟:通过对《汲郑列传》的阅读,可以深刻体会到古人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以及他们在面对诱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立场和高尚品德。
《汲郑列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段关于古代官员的生动故事,更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价值观念。通过这些历史人物的行为和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传统和道德标准,从而在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