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故孔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讲习大射乡饮之礼。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于是喟然叹兴于学。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诗句
-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阬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描述了秦朝末期,对诗书和术士的焚烧和坑杀,导致了六艺的失传。
- “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 陈涉起兵称王时,许多鲁地的儒生携带孔子时代的礼仪用品前往投奔陈王。
- “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 孔甲成为了陈涉的博士,最终和陈涉一起死了。
- “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 描述陈涉从一名普通百姓崛起并最终灭亡楚国的历史。
- “然则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尽管事情微不足道,许多士大夫仍然带着孔子时代留下的礼器去投奔陈涉,这可能是因为秦朝的焚毁使他们积累了怨恨并激发了他们对陈涉的愤慨。
- “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 在刘邦击败项羽后,重新占领了鲁国,鲁国中的学者们继续讲授礼乐,弦歌之声不绝如缕,这说明这里是一个崇尚礼乐的国家。
- “故孔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在陈国时说,他感到自己这个学派的年轻人虽然有些放荡不羁,但已经写出了一些有成就的文章,却不知道如何去指导他们。
- “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 指出齐鲁地区自古以来就重视文学教育。
- “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汉朝成立后,儒家学者开始有机会学习和实践各种礼仪。
- “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太常,诸生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 由叔孙通制定的汉王朝礼仪被定为太常的职务,并且由学生和弟子共同制定。
- “于是喟然叹兴于学。”: 在完成这些工作之后,学生们都感叹于学习的兴起。
-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 尽管国家需要平定四方,但儒学的事情并未得到充分关注。
- “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 在孝惠帝和吕后执政期间,公卿们都是那些有武功和功绩的臣子。
- “孝文时颇徵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在孝文帝时期,朝廷确实征用了一些人才,但他本人更喜爱刑名学说。
-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 到了孝景帝的时候,朝廷不再重用儒家学者,而窦太后则偏爱黄老之道。
译文
在秦国末年,秦始皇下令焚烧诗书和术士的著作,导致六艺(古代中国的六种学术学科,包括《诗》、《书》、《易》、《礼》、《乐》、《春秋》)因此失传。陈涉起兵称王时,许多鲁地的儒生携带着孔子时代的礼仪用品前往投奔陈王。因此,孔子的后代孔甲成为陈涉的博士,最后和陈涉一起死去。
陈涉从一个普通人起家,带领着一群士兵推翻了秦朝,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然而,由于时间短暂,楚国的灭亡非常迅速,以至于许多事情都被忽略了。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儒生带着孔子的礼仪用品前往投奔陈涉,这很可能是因为秦朝的毁灭让他们怀有仇恨,并对陈涉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等到西汉的高祖刘邦消灭了项羽,重新占领了鲁国后,鲁国的学者们依然保持着对礼乐的学习。孔子曾经感慨他的门徒虽然有些放肆不羁,但是已经能够写出一些有价值的文章。这也反映了齐鲁地区自古以来就注重文化教育的传统。
汉朝建立后,儒家学者终于有了机会深入学习六艺和礼乐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学习,学生们开始对学习产生了兴趣。
虽然汉朝初期还有战争要打,平定了四边的混乱,但是儒家学问的事情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
在汉惠帝和吕后统治时期,朝廷主要依靠那些有武功和功绩的大臣。而在汉文帝时期,朝廷开始征召一些有才能的人,但是他本人更喜欢法家的学说。
到了汉景帝时期,朝廷不再重用儒家学者,而窦太后则更加倾向于黄老道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