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夏宽至城阳内史,砀鲁赐至东海太守,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徐偃为胶西中尉,邹人阙门庆忌为胶东内史。其治官民皆有廉节,称其好学。学官弟子行虽不备,而至于大夫、郎中、掌故以百数。言诗虽殊,多本于申公。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诗名:儒林列传
译文
- 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孔安国是孔子的二十代孙,以儒学闻名,被推举为博士。
- 周霸(至胶西内史):周霸在汉武帝时期因其学问和品德成为重要官员。
- 夏宽(至城阳内史):夏宽也是儒学学者,曾任城阳内史。
- 砀鲁赐(至东海太守):砀鲁赐以其儒学背景担任东海太守,体现了儒家的治理理念。
- 兰陵缪生(至长沙内史):兰陵缪生在汉朝初期以其儒学成就著称。
- 徐偃(至胶西中尉):徐偃在汉武帝时期担任胶西中尉,展现了儒学对政治的影响。
- 邹人阙门庆忌(至胶东内史):阙门庆忌以其儒学背景在胶东担任内史,强调了儒学的重要性。
-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辕固生是齐人,以其深厚的儒学功底在汉朝初期担任清河王太傅。
- 黄生、辕固生辩论:黄生与辕固生就汤武是否受命而立展开了激烈辩论。
- 辕固生反驳:辕固生认为汤武并非接受天命而立,而是因民心倾向才取得政权,反对黄生的天命论。
-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辕固生继续阐述他的观点,认为汤武虽受尊称,但他们的行动是出于对百姓的爱。
- 最后,景帝表示“食肉不食马肝”,意指学习应深入理解其真谛而非仅停留在表面。
注释
- 弟子为博士者十馀人:指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周霸至胶西内史等多位博士。
- 孔安国至临淮太守:孔安国,孔子的二十代孙,因学识渊博被举荐为博士官。
- 周霸至胶西内史:周霸,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学者,曾因学术成就被任命为胶西内史。
- 夏宽至城阳内史:夏宽,儒家学者,曾任城阳内史,治理地方时注重儒学教育。
- 砀鲁赐至东海太守:砀鲁赐,因其儒学背景,曾任东海太守,致力于推行儒学治国。
- 兰陵缪生到长沙内史:兰陵缪生,汉朝初期儒学家,曾任长沙内史,提倡儒学教化。
- 徐偃(至胶西中尉):徐偃,在汉武帝时期担任胶西中尉,表明了儒学在政府中的重要作用。
- 邹人阙门庆忌胶东内史:阙门庆忌因其儒学背景,在胶东担任内史,推动了儒学在地方政府的应用。
-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辕固生,齐国人士,以治学严谨著称,曾担任清河王太傅。
- 黄生、辕固生争论汤武非受命:黄生与辕固生围绕汤武是否通过接受天命而建立国家展开辩论。
- 辕固生反驳天命论:辕固生提出,汤武的行为是出于对民众的爱与关怀,而非出于接受天命。
- 食肉不食马肝:此句出自《论语》,意指真正的知识不应只满足于表面的理解。
赏析
《儒林列传》不仅记录了汉武帝时期儒学的发展,也反映了儒学如何影响和塑造汉朝的政治文化。《儒林列传》通过对孔子后代及其弟子的记载,展示了从孔子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儒学传承和发展。文章通过详细的人物事迹和对话,生动地描绘了儒家学派的繁荣景象和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适应与发展。特别是辕固生与黄生的辩论,不仅展示了儒学思想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和道德的重视。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儒学在政治和文化中的重要性,显示了儒学如何帮助塑造了汉代社会的价值观和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