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儿宽。儿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儿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以试第次,补廷尉史。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儿宽为掾,荐之天子。天子见问,说之。张汤死后六年,儿宽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张生亦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徵,不能明也。
以下是对《史记》中“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馀,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奏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的逐句翻译:
伏生者,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奏时焚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
伏生是一位来自济南的人,曾经是秦朝的博士。在孝文帝时期,想要找到能够学习并精通尚书的人,但整个国家都没有人能够做到。于是,他们听说了伏生能够精通尚书,希望将他招揽过来。当时,伏生已经年过九十岁,由于年老体衰无法行走。因此,汉武帝决定派遣太常的使者掌故晁错前往伏生那里学习《尚书》。
由于秦始皇时期进行了焚书事件,导致许多书籍被焚烧销毁。伏生为了保护自己的知识不被毁散,将它们秘密地藏在墙壁里。然而,随着战乱的发生和持续,伏生被迫逃亡。战争结束后,汉朝得以稳定,伏生长安下来。他开始寻求自己藏匿的书籍,虽然丢失了许多,但仍剩下二十九篇。于是,他开始在齐鲁地区教授这二十九篇残存的著作。
伏生的教学方法非常独特,他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学习和教授,即使身体条件不佳,也坚持传授知识。他的学生们因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而能够熟练地说出《尚书》。此外,其他山东地区的学者都通过学习伏生的教材来教学。
伏生作为一位古代的学者,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而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表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的生平和事迹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