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公者,鲁人也。高祖过鲁,申公以弟子从师入见高祖于鲁南宫。吕太后时,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已而郢为楚王,令申公傅其太子戊。戊不好学,疾申公。及王郢卒,戊立为楚王,胥靡申公。申公耻之,归鲁,退居家教,终身不出门,复谢绝宾客,独王命召之乃往。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百馀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以教,无传,疑者则阙不传。

兰陵王臧既受诗,以事孝景帝为太子少傅,免去。今上初即位,臧乃上书宿卫上,累迁,一岁中为郎中令。及代赵绾亦尝受诗申公,绾为御史大夫。绾、臧请天子,欲立明堂以朝诸侯,不能就其事,乃言师申公。于是天子使使束帛加璧安车驷马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轺传从。至,见天子。天子问治乱之事,申公时已八十馀,老,对曰:“为治者不在多言,顾力行何如耳。”是时天子方好文词,见申公对,默然。然已招致,则以为太中大夫,舍鲁邸,议明堂事。太皇窦太后好老子言,不说儒术,得赵绾、王臧之过以让上,上因废明堂事,尽下赵绾、王臧吏,后皆自杀。申公亦疾免以归,数年卒。

申公简介

一、生平背景

  • 早年经历:申公,字少傅,是汉代著名的儒学学者。他原籍鲁地,后因高祖过境于鲁,申公成为其弟子随师入见。在吕太后时期,申公游学长安,与刘郢同师学习。
  • 学术成就:尽管当时楚王刘郢命申公教授其太子戊,但两人关系并不融洽。当刘郢去世后,刘戊继位为楚王,对申公极为不敬,甚至将其软禁。
  • 晚年归隐:深感屈辱的申公选择回到故乡鲁地,闭门谢客,专心传授儒学知识,并终身未踏出家门一步。

二、学术特点

  • 教育理念:申公独尊《诗经》,主张以《诗》教人,强调力行实践的重要性,而非仅凭言辞空谈治国之道。
  • 传承弟子:他培养了许多有才华的弟子,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兰陵王臧,后者曾为太子少傅,后因政治原因被废,但仍继续追随申公学习。
  • 反对文辞:面对汉武帝时期的文风盛行,申公虽好儒术,但对浮华的文词持批评态度,认为治国应以实际行动为本。

三、历史影响

  • 明堂之争:申公建议立明堂以朝诸侯之事最终未能实现,赵绾、王臧因此事被贬谪至吏,窦太后亦因此事而疏远儒家学派。
  • 政治评价:尽管遭遇挫折,申公并未放弃儒学事业,他的坚持和执着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 文化地位:《史记·儒林列传》详细记载了申公及其他儒者的事迹,反映了西汉前期儒学的繁荣景象。

总结

主要贡献

  • 教育理念:申公的教育理念强调“无传,疑者则阙不传”,体现了他对经典文本的严谨态度和对学术传承的重视。
  • 传承弟子:他培养了众多有才能的弟子,如兰陵王臧等,这些弟子不仅在儒学领域有所建树,也影响了后世。
  • 政治立场:虽然面临政治压力,申公始终坚持儒家思想,其坚守使得儒学得以在动荡的时代中保持其独立性。

社会意义

  • 文化传统:申公的经历反映了儒家文化传统在汉代社会的深远影响。
  • 学术复兴:他的努力促进了儒学在汉代的复兴和发展,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 文化自信:通过对申公及其学派的研究,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民族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