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屋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广贤材焉’。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一岁皆辄试,能通一?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浅闻,不能究宣,无以明布谕下。治礼次治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先用诵多者,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请著功令。佗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

诗句释义及译文:

史记·七十列传·儒林列传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自是之后,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菑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婚姻者,居屋之大伦也。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 ------【注释】    
“制曰”指皇帝的命令或诏书,“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意为引导民众遵循礼节,用诗歌来影响他们。“婚姻者,居屋之大伦也”强调婚姻在家庭中的重要性。“礼废乐崩”指的是古代的礼仪废弃,音乐失传。“朕甚愍焉”表示皇帝对此深感忧虑。    
“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意思是皇帝命令详细邀请各地有才能和见识的人进入朝廷。“皆登诸朝”指这些人被召至朝廷。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以为天下先”,即要求官员们鼓励学习,讨论和研究学问,振兴礼仪,并作为全国的典范。    
“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广贤材焉”,即太常提议将博士弟子置于乡里教化之中,以扩大人才资源。    
“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公孙弘与太常臧和博士平等商议,“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意为他听闻了夏商周三代时期都有教育制度,分别叫做“校”、“序”和“庠”。    
“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意思是教育的目的是表彰好人,惩罚坏人。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意思是教化的实施应当从北京开始,逐步扩展到全国。    
“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意味着当今皇上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开启盛世,与天地并列,符合人伦道德,提倡学习礼仪和修养品德,弘扬文化和激励贤能,以此风尚影响四方,这是国家安定的根本。    
“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意思是古代政治教化没有完备时,就缺乏相应的礼仪。现在应该利用原有的官职来复兴它们。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意思是设置五十名博士弟子。    
“复其身”,意即免除他们的徭役和赋税。    
“选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意思是选拔十八岁以上的人民,仪表端正者补充为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意思是郡国县道邑中那些爱好文学,尊敬长辈,严肃政教,顺从乡里,行为正直的人可以推荐给县丞,县丞将其推荐给二千石的长官。二千石的长官认真审查后,如果认为合适,就可以与他们一同前往太常报到。    
“得受业如弟子”,即获得接受教育和学习的资格。    
“一岁皆辄试,能通一?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太常籍奏”,意思是一年之后进行考察,能够通晓一种以上经书的可以补任文学掌故的职位空缺;其中优秀者可以任命为郎中,太常登记上报。    
“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意思是如果有才学出众的人可以特别对待。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辄罢之”,意思是对那些不从事学习或学识浅薄的人以及不会通晓一种经书的人一律开除学籍。    
“而请诸不称者罚”,意思是对于那些不符合要求的要处罚。    
“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意思是我仔细检查了皇帝的诏令和法律条文。这些诏令和法律条文明确地阐明了天人关系、古今的道理、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训词内容。“小吏浅闻”,意思是我只是一个低微的小官吏,对于这些深奥的道理和内容了解不多。“无以明布谕下”,即无法将这些深奥的道理和内容传达给下面的人们。“治礼次治掌故”意思是处理礼仪事务和掌管官吏事务。 “以文学礼义为官”,意思是以懂得文学和礼义为官位。“迁留滞”,意思是让滞留在这里的人得到升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