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馀,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
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
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亳。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
诗句
1.夫燕亦勃、碣之间一都会也。南通齐、赵,东北边胡。上谷至辽东,地踔远,人民希,数被寇,大与赵、代俗相类,而民雕捍少虑,有鱼盐枣栗之饶。北邻乌桓、夫馀,东绾秽貉、朝鲜、真番之利。
2.洛阳东贾齐、鲁,南贾梁、楚。故泰山之阳则鲁,其阴则齐。
3.齐带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鱼盐。临菑亦海岱之间一都会也。其俗宽缓阔达,而足智,好议论,地重,难动摇,怯于众斗,勇于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国之风也。其中具五民。
4.而邹、鲁滨洙、泗,犹有周公遗风,俗好儒,备于礼,故其民龊龊。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地小人众,俭啬,畏罪远邪。及其衰,好贾趋利,甚于周人。
5.夫自鸿沟以东,芒、砀以北,属巨野,此梁、宋也。陶、睢阳亦一都会也。昔尧作成阳,舜渔于雷泽,汤止于亳。其俗犹有先王遗风,重厚多君子,好稼穑,虽无山川之饶,能恶衣食,致其蓄藏。
译文
第一句:燕国地处勃碣之间的一个都会,向南可通达齐国和赵国,向东北可接壤胡人;从上谷到辽东的地域辽远广阔,人口稀少,多次遭受外敌侵扰,风俗与山东半岛一带相似,但民众性格刚毅少谋虑,物产丰富,拥有鱼类、盐、枣、栗子等资源。北面邻近乌桓、夫余两个族群,东面控制着秽貉族、朝鲜族、真番族等地的利益。
第二句:洛阳向东去齐国和鲁国的商埠,向南去梁国和楚国。因此泰山以南的地区是齐国,其北部则是鲁国。
第三句:齐国位于山海之间,土地肥沃宽广,适合种植桑麻,民众大多擅长织布和制作丝织品、鱼肉和食盐。临淄也是黄河与泰山之间的一个繁华城市。其风俗宽缓开阔,足智多谋,爱好辩论,土地重要,难以轻易动摇,畏惧众人争斗,勇敢地持有武器,所以有很多抢劫的人,这是大国的风范。这里汇集了五种社会阶层。
第四句:而邹县和鲁县都濒临洙水和泗水,仍然保留着周公遗留下来的风俗,民俗喜好读书习文,礼仪完备,所以那里的百姓朴实敦厚。虽然物产不丰富,但是能够勤劳节俭,避免奢侈和邪恶之事。在衰退时期,人们崇尚经商投机取巧,比周朝的人还热衷此事。
第五句:从鸿沟往东,芒山、砀山以北地区隶属于巨野郡,这里就是梁州和宋州的所在之地。陶城和睢阳也是繁华的都市。从前尧帝在成阳筑建宫室,舜帝曾在雷泽捕鱼,商汤曾停留在亳邑。这些地区的风俗依然保留着先王的遗风,风俗淳厚多君子,喜欢耕种劳作,虽然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他们能勤劳节俭,厌恶奢华的生活,积聚财富和物资。
赏析
这首诗主要描述了中国战国时期的地理环境和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通过对比不同的地域特点,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诗中详细描绘了燕、齐、梁、宋、邹、鲁等地的自然环境、经济状况以及民俗风情,反映了各个地区在历史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特色。同时,通过对古代圣贤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