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

夫天下物所鲜所多,人民谣俗,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

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事蚕。

诗句:

  • 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
  • 夫天下物所鲜所多,人民谣俗,山东食海盐,山西食盐卤,领南、沙北固往往出盐,大体如此矣。
  • 总之,楚越之地,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鲁好农而重民。三河、宛、陈亦然,加以商贾。齐、赵设智巧,仰机利。燕、代田畜而事蚕。
    译文:
    颍川和南阳是夏人的居住地。夏人崇尚忠诚朴实的风气,依然保持着先王遗留下来的风俗。颖川敦厚善良。秦末世,将不守法纪的人迁移到南阳。南阳西边通达武关、郧关,东边接纳了汉江、淮河等河流的水源。宛城也是一个繁华的都会。这里风俗混杂,喜好做买卖。当地人善于交结朋友,因此至今还被称为“夏人”。
    天下的物品中,稀有的东西很少,而人们喜欢的食物中,山东出产海盐,山西生产盐碱,南方、北方都经常能产盐。大致是这样的。
    楚越地区土地辽阔人口稀疏,以种植水稻和捕鱼为主,或者采用火耕水耨的方式耕种。那里的水果和贝类很多,不需要购买就能获得足够的食物,地势肥沃,没有饥饿和饥荒的困扰。因此人们只能勉强度日,很少有积蓄而生活贫穷的。因此江淮以南,没有冻死饿死的人,也没有拥有上千贯钱财的家庭。沂水、泗水以北适宜种植五谷和桑麻以及畜牧业,这里的人多而土地少,多次遭受水灾和旱灾的侵害。人们喜欢囤积财物,因此秦朝、夏天、梁国、鲁国的百姓重视农业并且尊重百姓。三河、宛城、陈城也是这样,加上商人的买卖活动。齐国、赵国擅长使用智慧和技巧,追逐利益。燕国、代国从事畜牧业并饲养蚕。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颍川、南阳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描述,揭示了这两个地区的人文特色和社会风貌。其中对颍川敦厚善良的描绘,让人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人文气息。而对南阳的描述则更加突出了这个地方的经济地位和商业繁荣。同时,诗中也提到了楚越地区的土地广阔人口稀少,粮食丰收而不需贩卖的情况,反映了当时该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情况。此外,诗中还提到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这些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