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通于道者其守约.有一言而可常行者.恕也.有一行而可常履者.正也.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哉.此谓道根.万化存焉尔.是谓不思而得.不为而成.执之胸心之间.而功覆天下也.自天子达于庶人.好恶哀乐.其修一也.丰约劳佚.各有其制.上足以备礼.下足以备乐.夫是谓大道.天下国家一体也.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民为手足.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非礼也.故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问君以至美之道道民.民以至美之物养君.君降其惠.民升其功.此无往不复.相报之义也.故太平备物.非极欲也.物损礼阙.非谦约也.其数云耳.问人主有公赋无私求.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无私惠.有公怒无私怨.私求则下烦而无度.是谓伤清.私费则官耗而无限.是谓伤制.私使则民挠扰而无节.是谓伤义.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是谓伤正.正谓赐予之正私怨则下疑惧而不安.是谓伤德.问善治民者.治其性也.或曰.冶金而流.去火则刚.激水而升.舍之则降.恶平声乎治.曰.不去其火则常流.激而不止则常升.故大冶之炉.可使无刚.则踊水之机.可使无降.善立教者若兹.则终身治矣.故凡器可使与颜冉同趋.投百金于前.白刃加其身.虽巨跖弗敢掇也.善立法者若兹.则终身不掇矣.故跖可使与伯夷同功.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治理国家和领导人民的理念。通过阐述“道”的概念,强调了以仁和义为基础来治理国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君主应当以公正无私的态度管理国家,同时要关心民众的生活福祉。诗中还提到了君主应当遵循公正、公平的原则,不偏袒任何一方,以此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逐句释义:
- 问通于道者其守约.
- 这句话表达的是理解或通达“道”(即宇宙的根本原则)的人,会坚守简约的原则。这里的“道”可以理解为宇宙的自然法则或道德准则。
- 有一言而可常行者.
- 意味着有一种方法或原则能够经常被遵循和实践。这里的“言”可能指的是某种言语或行为标准。
- 恕也.
- “恕”在这里表示宽恕和理解他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体现了一种对他人的关心和体谅。
- 正也.
- “正”通常指正直、公正。这里强调的是遵守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 至哉.此谓道根.
- 这里用“至哉”来形容“道”的根基或基础。表达了对“道”的极高评价,认为它是治理国家和行为的基石。
- 万化存焉尔.
- 这表达了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但这种变化是可以被理解和掌握的。这里的“存焉”可以理解为保留或保存。
- 是谓不思而得.不为而成.
- 这是说,如果国君能够理解并遵循正确的原则,那么他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实现国家的成功和繁荣。这强调了领导者的智慧和能力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 执之胸心之间.而功覆天下也.
- 这意味着领导者应当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集中在心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国家的繁荣。
- 自天子达于庶人.
- 这句话强调了上下级之间的平等关系。无论是天子还是庶民,都应该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对待。
- 好恶哀乐.其修一也.
- 这句话表达了人的本性是一致的,无论社会地位如何,都有好恶之情。
- 丰约劳佚.各有其制.
- 这是说,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节奏都应该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安排的,不应该强加于人。
- 上足以备礼.下足以备乐.
- 这意味着无论是上层还是下层,都应该满足基本的文化和社会需求。
- 夫是谓大道.天下国家一体也.
- 这是说,真正的政治理念是将国家视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和管理的。
- 君为元首.臣为股肱.
- 这句话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职责。
- 民为手足.
- 这表明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和支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
- 下有忧民.则上不尽乐.
- 这表达了如果百姓处于忧患之中,那么作为统治者的君主就无法真正感到快乐。
- 下有饥民.则上不备膳.
- 这说明如果百姓饥饿,那么君主就不会有足够的食物。
- 下有寒民.则上不具服.徒跣而垂旒.非礼也.
- 如果百姓寒冷,那么君主就不能提供足够的衣物。这种行为是不合适的。
- 故足寒伤心.民寒伤国.
- 这说明如果百姓遭受寒冷的痛苦,那会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健康和稳定。
- 自天子达于庶人.
- 这是强调上下之间的平等和公正。
- 私求则下烦而无度.私费则官耗而无限.私使则民挠扰而无节.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
- 这句话批评了君主个人欲望过盛的行为,这些行为会导致社会混乱和人民不满。
- 故太平备物.非极欲也.物损礼阙.非谦约也.其数云耳.
- 这是说真正的和平和富裕不是通过过度的欲望来实现的,而是通过适度的控制和平衡来实现的。
- 问人主有公赋无私求.
- 这是要求君主不要有过多的私人欲望,而是要专注于公共的需求和福利。
- 有公用无私费.有公役无私使.有公赐无私惠.有公怒无私怨.
- 这些都是要求君主在行使权力时,要公正无私,不要偏袒任何一方。
- 私求则下烦而无度.私费则官耗而无限.
- 这是批评那些滥用职权、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这些行为会导致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 私使则民挠扰而无节.私惠则下虚望而无准.
- 这些是说如果君主滥用职权、给予过多的恩惠,那么人民就会感到不安和失望。
- 故善治民者.治其性也.
- 这是说最好的治理方式就是顺应人民的需求和自然本性,而不是强迫他们去适应统治者的意志。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道”的理解,阐述了君主应该遵循的原则和行为方式。它强调了公正、平等、无私等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批评了滥用权力和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这首诗反映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治国哲学和政治伦理观念,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