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之臣.所贵乎顺者三.一曰心顺.二曰职顺.三曰道顺.治世之顺.真顺也.衰世之顺.生逆也.体苟顺则逆节.乱苟顺则逆忠事苟顺则逆道.高下失序则位轻.班级不固则位轻.汉爵有二十级禄薄卑宠则位轻.官职屡改则位轻.迁转烦渎则位轻.黜陟不明则位轻.待臣不以礼则位轻.夫位轻而政重者.未之有也.圣人之大宝曰位.轻则丧吾宝也.

好恶之不行.其俗尚矣.嘉守节而轻狭陋.疾威福而尊权右.贱求欲而崇克济.贵求己而荣华誉.万物类是已.夫心与言.言与事.参相应也.好恶毁誉赏罚.参相福也.六者有失.则实乱矣.守实者益荣.求己者益达.处幽者益明.然后民知本也.

让我们逐句解读这首诗《申鉴·政体第一》中的每一句。

治世之臣,所贵乎顺者三:一曰心顺;二曰职顺;三曰道顺。    
  • 治世之臣,所贵乎顺者三:一曰心顺;二曰职顺;三曰道顺。
  • 这句话讲述了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三种顺是从内心、职责和道德三个方面出发的。
治世之顺,真顺也。衰世之顺,生逆也。体苟顺则逆节,乱苟顺则逆忠事,苟顺则逆道,高下失序则位轻,班级不固则位轻。    
  • 治世之顺,真顺也。衰世之顺,生逆也。体苟顺则逆节,乱苟顺则逆忠事,苟顺则逆道,高下失序则位轻,班级不固则位轻。
  • 在这里,“治世之顺”是指一个社会在其兴盛时期所遵循的规则和秩序,而“衰世之顺”则是指在衰落时期的顺从行为,这种顺从往往会导致不和谐的局面。
汉爵有二十级,禄薄卑宠则位轻。官职屡改则位轻。迁转烦渎则位轻。黜陟不明则位轻。待臣不以礼则位轻。夫位轻而政重者,未之有也。    
  • 汉爵有二十级,禄薄卑宠则位轻。官职屡改则位轻。迁转烦渎则位轻。黜陟不明则位轻。待臣不以礼则位轻。夫位轻而政重者,未之有也。
  • 这里提到汉朝的爵位分为二十级,但如果获得的俸禄很薄且不足以彰显个人的尊贵地位(如低级别的爵位),那么这个人的地位就显得很轻。此外,频繁更改的职位、繁琐的迁转程序、不明确的升降机制以及对待臣子不遵守礼节的行为都会导致官员的地位变得轻。但是,如果官员的职位并不重要但政治影响力却很大,那么这样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圣人之大宝曰位,轻则丧吾宝也。好恶之不行,其俗尚矣。嘉守节而轻狭陋,疾威福而尊权右,贱求欲而崇克济,贵求己而荣华誉,万物类是已。    
  • 圣人之大宝曰位,轻则丧吾宝也。好恶之不行,其俗尚矣。嘉守节而轻狭陋,疾威福而尊权右,贱求欲而崇克济,贵求己而荣华誉,万物类是已。
  • 这句话表明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理念中,最高的价值就是拥有权力和地位。如果一个人过于轻视这些权利,就会失去他们最宝贵的财富。同时,人们对于正直与邪恶的态度也是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
心与言,言与事,参相应也。好恶毁誉赏罚,参相福也。六者有失,则实乱矣。守实者益荣,求己者益达。处幽者益明,然后民知本也。    
  • 心与言,言与事,参相应也。好恶毁誉赏罚,参相福也。六者有失,则实乱矣。守实者益荣,求己者益达。处幽者益明,然后民知本也。
  • 这里讨论了内心、言语、行为和对事物的评价之间的相互关系。当这些方面保持一致时,社会秩序将得到维持。反之,如果有任何一个方面出现问题,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之中。只有那些坚守真实、注重实际的人才会因此而受到尊重和提升。同时,这也提醒了人们要关注内心的感受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