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故一举而不当,终身伤。得失之道,权要在主。是绳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缘以修者然也。故人主诚正,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夫人主之所以莫扌瓜玉石而扌瓜瓜瓠者,何也?无得于玉石,弗犯也。使人主执正持平,如从绳准高下,则群臣以邪来者,犹以卵投石,以火投水。故灵王好细要,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由此观之,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矣。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桀在上位,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为治,而势可以易俗明矣。《书》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此之谓也。
【注释】
- 「是故」:因此。
- 「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君主的一举一动,都不可不慎。
- 「所任者得其人」:所任命的人,能得到其人的信任和重用。
- 「则国家治」:则国家治理得好。(治理得好)。
- 「上下和」:上下关系和谐。
- 「群臣亲」:群臣亲近。
- 「百姓附」:百姓归附。
- 「失」:失去,失败。
- 「权在主」:权力掌控在君主手中。
- 「绳正于上」:绳尺直对君王。
- 「木直于下」:树木直直地生长在下面。
- 「非有事焉」:没有其他的事情。
- 「缘以修者然也」:这就像绳子用来矫正木条一样。
- 「诚」:确实、真诚。
- 「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如果君主真诚正直,那么正直的人得以任事,奸邪之人无处容身。
- 「不正」:不端正。
- 「则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如果君主不端正,那么邪恶的人得志,忠诚之人被隐藏起来。
- 「夫人主之所以莫扌瓜玉石而扌瓜瓜瓠者」:君主们为什么不能去除玉石中的瑕疵,却去掉瓜中的苦味呢?
- 「无得于玉石」:得不到玉石中的美好品质。
- 「弗犯也」:不被触犯。
- 「执正持平」:执行公正,保持稳定。
- 「如从绳准高下」:像用绳子来校正高低一样。
- 「以卵投石,以火投水」:用鸡蛋去碰石头,用火去泼水。比喻力量小的东西去攻击强大的东西必然失败。
- 「灵王」:指春秋时期楚国的灵王(楚共王)。
- 「民有杀食自饥也」:老百姓因为被杀食而饥饿。
- 「越王」:指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
- 「处危争死」:处于危险之中,争战到底。
- 「权势之柄」:权力的柄杖。
- 「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尧虽然是普通的人,但不能仁爱教化一个村落。
- 「桀在上位,令行禁止」:夏桀处在统治地位,政令能够贯彻执行。
- 「贤不足以为治,而势可以易俗明矣」:即使有贤能的人也不能治理好国家,但权力可以改变风俗。
- 《书》:《尚书》。
- 「一人有庆,万民赖之」:一个人得到祝福,万民都依赖他。
【赏析】
这首诗通过阐述君主的决策对于国家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强调了君主道德品质的重要性以及治国理政的正确方法。诗中指出,君主的任何行为都应当谨慎,因为其决策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治理、人民的关系和国家的安危。君主需要具备正直的品质,才能得到臣民的尊重和支持,从而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同时,诗中提到“权柄”与“仁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即使没有贤能的领导者,只要掌握足够的权力,仍然可以改变社会风气,这说明了权力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角色。整体而言,这首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君主道德要求的重视以及对政治权力运用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