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多眩于名声,而寡察其实。是故处人以誉尊,而游者以辩显,察其所尊显,无它故焉,人主不明分数利害之地,而贤众口之辩也。治国则不然,言事者必究于法,而为行者必治于官。上操其名以责其实,臣守其业以效其功,言不得过其实,行不得逾其法。群臣辐凑,莫敢专君。事不在法律中,而可以便国佐治,必参五行之,阴考以观其归,并用周听,以察其化。不偏一曲,不党一事。是以中立而遍,运照海内,群臣公正,莫敢为邪,百官述职,务致其公迹也。主精明于上,官劝力于下,奸邪灭迹,庶功日进,是以勇者尽于军。乱国则不然。有众咸誉者无功而赏,守职者无罪而诛。主上暗而不明,群臣党而不忠,说谈者游于辩,修行者竞于住。主上出令,则非之以与;法令所禁,则犯之以邪。为智者务于巧诈,为勇者务于斗争。大臣专权,下吏持势,朋党周比,以弄其上。国虽若存,古之人曰亡矣。且夫不治官职,而被甲兵,不随南亩而有贤圣之声者,非所以教于国也。骐骥耳,天下之疾马也,驱之不前,引之不止,虽愚者不加体焉。今治乱之机,辙迹可见也,而世主莫之能察,此治道之所以塞。权势者,人主之车舆;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是故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

以下是对《淮南子·主术训》中诗句及其译文的逐句释义,并附上了必要的关键词注释与赏析:

  1. 原文
    天下多眩于名声,而寡察其实。是故处人以誉尊,而游者以辩显,察其所尊显,无它故焉,人主不明分数利害之地,而贤众口之辩也。治国则不然,言事者必究于法,而为行者必治于官。上操其名以责其实,臣守其业以效其功,言不得过其实,行不得逾其法。群臣辐凑,莫敢专君。事不在法律中,而可以便国佐治,必参五行之,阴考以观其归,并用周听,以察其化。不偏一曲,不党一事。是以中立而遍,运照海内,群臣公正,莫敢为邪,百官述职,务致其公迹也。

  2. 译文
    天下很多人因为名声而被赞誉,而很少去观察他们的真实情况。因此,人们用名誉来尊重他人,而学者们则通过辩论来显示自己。然而,君主如果不明白如何区分事物的利弊所在,就会被人们的口舌之辩所迷惑。治理国家的方式就不一样了,官员在处理事务时必须遵循法律,而官员在执行职责时也必须在官府中得到适当的管理。君主掌握权力,要求官员履行职责和实际成果,言论不得超过实际情况,行为也不得超过法律。群臣齐聚一堂,没有人敢于独自统治国家。有些事情不涉及法律,却可以方便国家并辅佐治理,必须参考五个方面,暗中观察其结果,同时使用全面听闻的方法,以观察其教化的效果。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支持任何一方面的观点。因此,君主能够在中间保持平衡,他的眼光能够照耀整个国家,大臣们在处理事务时公正无私,没有人敢于做坏事,百官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3. 注释与赏析

  • 在这句话中,“处人以誉尊”指的是君主或统治者利用他人的声誉和赞誉来提升自己的地位。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民众只追求表面的荣耀而不注重实际的贡献。
  • “游者以辩显”是指那些擅长言辞的人通过辩论来展示自己的能力。这种方式可能导致社会风气偏向于形式上的争论而非实质性的问题解决。
  • “察其所尊显,无他故焉”强调了识别和评估这些行为的原因的重要性。这有助于君主或统治者认识到这些行为的真正目的和背后的真实意图。
  • “人主不明分数利害之地”,这里的“分数”指的是权衡利弊,“利害”指的是得失。这句话批评了君主没有明确区分事物的好坏、利弊,导致决策上的盲目性和短视性。

《淮南子·主术训》中的这句话揭示了君主或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可能遇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方法。一种是通过声誉和言辞来赢得尊敬和信任,另一种是强调依法行事和实际效果的重要性。这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但后者更符合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稳定发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