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旱,郡国伤旱甚者,民毋出租赋。三辅民就贱者,且毋收事,尽四年。

六月已丑,丞相义薨。

四年春正月,诏曰:“盖闻农者兴德之本也,今岁不登,已遣使者振贷困乏。其令太官损膳省宰,乐府减乐人,使归就农业。丞相以下至都官令、丞上书入谷,输长安仓,助贷贫民。民以车船载谷入关者,得毋用传。”

三月乙卯,立皇后霍氏。赐丞相以下至郎吏从官金、钱、帛各有差。赦天下。

夏四月壬寅,郡国四十九地震,或山崩水出。诏曰:“盖灾异者,天地之戒也。朕承洪业,奉宗庙,托于士民之上,未能和群生。乃者地震北海、琅邪,坏祖宗庙,朕甚惧焉。丞相、御史其与列侯、中二千石博问经学之士,有以应变,辅朕之不逮,毋有所讳。令三辅、太常、内郡国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律令有可蠲除以安百姓,条奏。被地震坏败甚者,勿收租赋。”大赦天下。上以宗庙堕,素服,避正殿五日。

译文

在汉朝的宣帝时期,由于大旱导致郡国受到严重的灾害,因此对受灾地区的百姓免除了一年的租赋。三辅(即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郡)的民众因处境困难而从事低贱工作的人,也免除了他们的徭役,直到第四个年头。

六月己丑日,丞相周勃去世。

四年(前87年)春正月,皇帝颁布诏令:“听说农业是国家兴旺的基础,今年遭遇歉收,已经派遣使者赈济贫困和困难的人。现在命令太官减少膳食支出,减少宰牲人员,让官员们回归到农业生产上来。丞相以下至都官令、丞上书入谷,运到长安仓库中,帮助借贷给贫民。那些用车辆船只运送谷物进入关中的人们,可以免除传送费用。”

三月乙卯日,立霍皇后为皇后。赐给丞相以下至郎吏从官等不同级别的官员金、钱、帛各不等的数量。赦免天下。

夏四月壬寅日,四十个郡国发生了地震,有的山崩水涌。皇帝下诏说:“灾异是天地发出的警告。朕承接洪大的基业,奉守宗庙,托身于百姓之上,未能和谐众生。之前北海、琅琊等地发生了地震,毁坏祖宗的庙宇,我非常害怕。丞相、御史应当与列侯、中二千石博询经学之士,根据他们提供的情况来应对变化,帮助我处理不了的问题,不要有所隐瞒。三辅、太常、内郡国应推举贤良方正各一人。律令有可以蠲除减轻以安定百姓的条例,条奏上报。被地震破坏严重的地方,不要征收租税。”全国实行大赦。皇帝因宗庙坍塌之故,穿着素服,躲避正殿五天。

注释

  • 汉书: 这是一本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中国历史文献。
  • 宣帝: 宣帝是西汉时期的第四位皇帝刘询的年号,他在位期间(公元前74年 - 前49年)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
  • 郡国: 指的是古代中国行政区划中的一级行政区,即地方行政区域单位。
  • 太史公: 是指司马迁,他是中国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及散文家的代表人物。
  • 大赦: 表示皇帝下令释放犯人或减轻刑罚。
  • 京师: 通常指首都所在地,此处特指长安城。
  • 素服: 指穿白色丧服以示哀悼。
  • 避正殿: 皇帝在重大事件(如自然灾害)发生时,会暂时离开宫殿,前往其他场所,以示避讳。
  • 三辅: 指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郡,这些地区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地位显著。
  • 律令: 法律条文和法令条例。
  • 蠲除: 免除的意思。
  • 安百姓: 使百姓安居乐业。
  • 宗庙: 古代帝王祭祖的场所,象征国家政权的正统性和神圣性。
  • 社稷: 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是国家的象征。
  • 农者兴德之本: 农业是兴盛德行的根本。
  • 振贷困乏: 救济贫困和困难的人。
  • 减膳省宰: 减少膳食供应和削减宰牲人员的开支。
  • 乐府: 古代负责音乐演奏和管理的机构,后来成为音乐表演团体和艺术机构的统称。
  • 乐人: 从事音乐表演的人员或组织。
  • 归就农业: 返回并从事农业生产。
  • 丞相: 古代中国的最高官职之一,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 都官令、丞: 负责司法和行政事务的官员。
  • 贤良方正: 此为汉代选拔官员的一种制度,用以考察和选拔有才能和品质的优秀人才。
  • 蠲除以安百姓: 免除赋税徭役,安抚百姓。
  • 宗庙堕: 指皇家宗庙建筑倒塌。
  • 素服避正殿五日: 皇帝因悲痛过度,身着素服,避开正殿五天以示哀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