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月,诏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朕既不德,不能附远,是以边境屯戍未息。今复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又诏:“池崇未御幸者,假与贫民。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

十一月,诏曰:“朕既不逮,导民不明,反侧晨兴,念虑万方,不忘元元。唯恐羞先帝圣德,故并举贤良方正以亲万姓,历载臻兹,然而俗化阙焉。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令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

十二月,初置廷尉平四人,秩六百石。

省文山郡,并蜀。

四年春二月,封外祖母为博平君,故酂侯萧何曾孙建世为侯。

汉宣帝刘询,是武帝的曾孙,戾太子孙子。他经历了巫蛊之祸后,由霍光辅佐登基,逐渐强化皇权。在位期间,他实行多项政策以稳定国家,如“信赏必罚,综核名实”,使政治清明,社会安定。

汉宣帝时期,发生了一件重大事件,即汉武帝的曾孙、戾太子的孙子刘询被立为皇帝。然而,由于巫蛊之祸的影响,刘询即位时年仅九岁。霍光作为辅政大臣,帮助刘询巩固政权。在位期间,他推行一系列改革,强化中央集权,使汉朝政治更加稳固。

汉宣帝在处理政事时,特别重视选拔和任用贤良方正的人才。他通过策问的方式考察他们的能力,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进入政府工作。这种策略使得汉朝的政治更加清明,国家治理更加有效。

《二十四史·汉书》原文:汉宣帝刘询,武帝曾孙,戾太子孙子。经历巫蛊之祸后,被霍光辅佐登基。他通过“信赏必罚,综核名实”的政策,使政治得到明显改善。他的政策有效地稳定了国家,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汉废帝前74年6月2日,汉昭帝无嗣驾崩,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刘贺即位27天后就被霍光废除。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皇位继承的复杂性和皇权斗争的激烈性。

冬十月,诏曰:“乃者九月壬申地震,朕甚惧焉。有能箴朕过失,及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毋讳有司。”这表明汉宣帝在自然灾害之后,仍然关心人民的疾苦,希望听到来自民间的意见和建议。

冬十月,诏:“池崇未御幸者,假与贫民。郡国宫、馆,勿复修治。流民还归者,假公田,贷种、食,且勿算事。”这体现了汉宣帝对民生的关注,他不仅关注皇室成员的生活,还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些措施有效地解决了一些贫困问题,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条件。

四年春二月,封外祖母为博平君,故酂侯萧何曾孙建世为侯。这表明汉宣帝对外戚和功臣的尊重和认可,也反映了当时政治上的一种趋势,即通过封赏来巩固皇权和提高功臣的地位。

《二十四史·汉书》:冬十月,诏曰:“朕既不逮,导民不明,反侧晨兴,念虑万方,不忘元元。唯恐羞先帝圣德,故并举贤良方正以亲万姓,历载臻兹,然而俗化阙焉。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令郡国举孝、弟有行义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这表明汉宣帝认识到了教化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选拔贤良方正的人才来推广儒家文化,加强社会的道德规范。

{ 冬十月,诏曰:“朕既不逮,导民不明,反侧晨兴,念虑万方,不忘元元。唯恐羞先帝圣德,兵屯卒戍未息。今复饬兵重屯,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其罢车骑将军、右将军屯兵。”汉宣帝认识到过度的军事开支给人民带来了负担,因此决定减少军事开支,减轻人民的负担。

{ 十一月,诏曰:“朕既不逮,导民不明,反侧晨兴,念虑万方,不忘元元。唯恐羞先帝圣德,故并举贤良方正以亲万姓,历载臻兹,其俗化阙焉。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基与!’其令郡国举孝、弟闻于乡里者各一人。”表明汉宣帝认识到了文化教育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选拔和提拔贤良方正的人才来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 十一月,诏曰:“朕既不逮,导民不明,反侧晨兴,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以匡朕之不逮,历载臻兹,然而俗化阙焉。传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其令郡国举孝、弟闻于乡里者各一人。”汉宣帝意识到需要更多的贤良方正人才来辅佐自己,他通过策试的方式选拔了一批有贤良的人才进行培养和使用。

{ 汉宣帝深知文化教育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他颁布了“诏曰”命令地方官推荐孝悌两全或有特殊德行的人才,以此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这种文化教育的推广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汉书·宣帝纪》是研究中国汉代历史的重要文献。以下是对该文献的简要介绍:

  1. 宣帝即位与政治改革: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是武帝刘彻之子,经历了巫蛊之祸后由霍光辅佐登基。即位后,他采取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包括加强中央集权、实施严格的法律制度等。这些措施有效地稳定了国家局势,提升了政治清明度和社会的安定。
  2. 选拔贤良方正:在宣帝时期,国家面临许多挑战,如边境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问题。为此,宣帝发布了一系列诏令,鼓励并表彰敢于直言进谏的贤良方正之士。这些诏令体现了宣帝注重实际政务和解决具体问题的态度。
  3. 经济政策与民生关怀:宣帝在位期间实行了多项有利于民生的政策。例如,他在处理自然灾害时采取了减免赋税、救济灾民的措施,并重视农业生产,通过设立农业官来监督农务活动。
  4. 文化教育与人才培养:宣帝深知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他下令各地官员推举孝悌之人或具有特殊德行的人才。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文治水平和道德标准。
  5. 外交政策与边疆安定:宣帝时期,国家虽经历动荡但最终恢复了稳定。他对内加强了皇权,对外则通过和亲等方式维护了边疆安全。此外,他还重视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了部分边疆冲突。
  6. 法治建设与司法公正:宣帝时期,朝廷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严格执行法律制度。他亲自参与审理重要案件,确保司法公正。这种法制建设对于后来的汉朝乃至整个中国的法制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7. 个人品质与治国理念:宣帝的个人品质和治国理念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统治被视为稳健而有效的,他的政治成就被后世视为典范。他重视实际效果而非形式上的华丽,这种务实的风格也为后世所推崇。

《汉书·宣帝纪》不仅是研究汉代历史的宝贵资料,更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变迁的关键。通过对这部经典文献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及其领导者的思想与政策,从而更好地把握中国的历史脉络和文化精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