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五月,立皇考庙。益奉明园户为奉明县。
复高皇帝功臣绛侯周勃等百三十六人家子孙,令奉祭祀,世世勿绝。其毋嗣者,复其次。
秋八月,诏曰:“朕不明六艺,郁于大道,是以阴阳风雨未时。其博举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学,明于先王之术,宣究其意者,各二人,中二千石各一人。”
冬,置建章卫尉。
二年春正月,诏曰:“《书》云‘文王作罚,刑兹无赦’,今吏修身奉法,未有能称朕意,朕甚愍焉。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
二月乙丑,立皇后王氏。赐丞相以下至郎从官钱、帛各有差。
三月,以凤皇、甘露降集,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今则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增辞饰非,以成其罪。奏不如实,上亦亡由知。此朕之不明,吏之不称,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各察官属,勿用此人。吏务平法。或擅兴徭役,饰厨、传,称过使客,越职逾法,以取名誉,譬犹践薄冰以待白日,岂不殆哉!今天下颇被疾疫之灾,朕甚愍之。其令郡国被灾甚者,毋出今年租赋。”
”`
夏五月,立皇考庙。益奉明园户为奉明县。
译文:夏天的5月,在皇宫内设立了皇帝的父亲的庙。增加了奉明园的住户,将之改为奉明县。
注释:这里的“立”是指建立或设置的意思。“皇考”指的是皇帝的父亲。“庙”是供奉祖先的地方。“益奉明园户”是指增加奉明园的住户数量。“奉明县”是一个新设立的县,由奉明园改制而成。
赏析:此句反映了汉代对于祭祀和宗族制度的严格规定,以及统治者对家族和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秋八月,诏曰:“朕不明六艺,郁于大道,是以阴阳风雨未时。其博举吏民,厥身修正,通文学,明于先王之术,宣究其意者,各二人,中二千石各一人。”
译文:秋天的8月,皇帝下诏说:“我不精通六艺,对大道理解不足,因此阴阳不调,风雨失调。现广泛选拔官吏百姓,要求他们自身修养端正,通晓文史之学,熟悉古代圣贤之道,能详细阐述并传播其思想的人,每人可推荐两人,中二千石级别的官员各推荐一人。”
注释:这里的“诏”是指古代帝王的命令文书。“不明六艺”是指不了解六艺即《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和《乐经》。“郁于大道”是指对大道的理解有所欠缺。“阴阳风雨未时”是指自然界的阴阳、四季等气象现象没有按季节变化。“博举”是广泛的选拔。“厥身修正”是指自身的品行要端正。“通文学”是指学问广博。“明于先王之术”是指懂得古代圣王的政治理论。“宣究其意”是指广泛传播和深入研究。“中二千石”是指官职等级中的中级官员。
赏析:此句反映了宣帝对于国家治理的责任感,他认识到自己对于六艺和大道的理解不足,需要广泛征求有才能之士的建议和意见,以改善国家的治理状况。
冬,置建章卫尉。
译文:冬季的12月,设置建章卫尉一职。
注释:这里的“冬”是季节名,指12月。“置”是设置的意思。“建章卫尉”是官名,是负责守卫皇宫的重要职位。
赏析:这一句表明了汉宣帝时期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加强。设置了建章卫尉这一职位,显示了他对宫廷安全的重视。
二年春正月,诏曰:“《书》云‘文王作罚,刑兹无赦’,今吏修身奉法,未有能称朕意,朕甚愍焉。其赦天下,与士大夫厉精更始。”
译文:第二年(汉宣帝)的1月,皇帝下诏说:“《尚书》上说‘文王制定了刑罚,这是没有赦免的’,现在一些官吏虽然修习了德行,遵守了法律,但还没有达到我的期望,我对此深感忧虑。所以现在大赦天下,让士大夫们振奋精神,重新开始他们的事业。”
注释:《尚书》是一部儒家经典的文集。“文王”是周朝的君主,此处用来形容皇帝的品德高尚。“作罚”是指制定刑罚。“刑兹无赦”是指对罪犯决不宽容。“吏修身奉法”是指官吏修习德行,遵守法令。“愍”是怜悯的意思。“赦天下”是指大赦全国。“厉精更始”是指振作精神,重新开始。
赏析:此句表达了宣帝对于治国理念的坚持和实践,他通过赦免来激励官员们更加勤勉地工作,同时也体现了他对道德修养和法律遵守的重视。
二月乙丑,立皇后王氏。赐丞相以下至郎从官钱、帛各有差。
译文:二月的14日,立王皇后为皇后。给予丞相以下至郎从官的钱和帛各有差别。
注释:“乙丑”是日期名,表示二月14日。“立皇后”是指确立皇后的地位。“赐”是赐予的意思。 “丞相”是百官之首。“郎”是一种低级官员。“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单位。“帛”是丝织品,古代也用来作为货币单位。“各有差”是指赐予的数量和程度有所不同。
赏析:此句反映了宣帝对后宫管理的重视,以及对于提升官僚体系稳定性的决心。通过赐予不同的官员财物,宣帝试图平衡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
三月,以凤皇、甘露降集,赐天下吏爵二级,民一级,女子百户牛、酒,鳏、寡、孤、独、高年帛。
译文:3月,有凤凰和甘露降集,赏赐天下的官吏爵位两级,民众爵位一级,女子每百家赐一头牛、一壶酒,鳏夫、寡妇、孤儿、独子、年老之人赐帛。
注释:“凤皇”是一种吉祥的鸟类,常被用来象征祥瑞。“甘露”是从天而降的甘甜雨露,古人认为它象征着幸福和丰收。“降集”是指降临聚集。“赐”是赐予的意思。“天下吏爵二级”是指赐予天下的官吏二级爵位。“民一级”是指赐予民众一级爵位或者相应的物质奖励。“女子百户牛、酒”,是指赐给女子每家一头牛和一壶酒。“鳏、寡、孤、独、高年帛”是指赐给鳏夫、寡妇、孤儿、独生子、年纪大的老人帛。
赏析:此句反映了宣帝对于天象和民间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和照顾。通过赐予各种利益,宣帝试图平衡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增强社会的稳定性和和谐性。
夏五月,诏曰:“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今则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贰端,深浅不平,增辞饰非,以成其罪。奏不如实,上亦亡由知。此朕之不明,吏之不称,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各察官属,勿用此人。”
译文:夏天的5月,皇帝下诏说:“审判官是国家的命脉,是用来制止暴行、惩治邪恶、养育人民的工具。如果能够使活着的人不抱怨,死去的人不怨恨,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优秀的官员了。但现在并非如此,执法过程中有的官员持有巧思,在分析法律条文时出现偏差,法律的深浅不一,甚至添加不实之辞来陷害犯人。上报的判决不真实可信,皇上也不知道真相。这是我的不明事理所致,也是官员们的不称职表现。各地的老百姓将会依靠什么呢?各级官员应该考察自己的下属官员,不要让这样的人担任官职。”
注释: “狱者,万民之命”是指法官的工作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死存亡。“禁暴止邪”是指禁止暴力和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养育群生”是指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二千石”是指地方官员。“察官属”是指检查手下的官员。“勿用此人”是指不任用这个人。
赏析:此句揭示了宣帝对于司法公正和法治建设的高度重视。他通过诏书明确指出了官员在司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敦促官员进行自我检讨和改进,以确保法律的严格执行和社会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