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曰:“导民以孝,是天下顺。今百姓或遭衰绖凶灾,而吏徭事使不得葬,伤孝子之心,朕甚怜之。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徭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
夏五月,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立广川惠王孙文为广川王。
秋七月,大司马霍禹谋反。诏曰:“乃者,东织室令史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霍云谋为大逆,朕以大将军故,抑而不扬,冀其自新。今大司马博陆侯禹与母宣成侯夫人显及从昆弟冠阳侯云、乐平侯山、诸姊妹婿度辽将军范明友、长信少府邓广汉、中郎将任胜、骑都尉赵平、长安男子冯殷等谋为大逆。显前又使女侍医淳于衍进药杀共哀后,谋毒太子,欲危宗庙。逆乱不道,咸伏其辜。诸为霍氏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皆赦除之。”
”`
汉宣帝刘询,武帝的曾孙,戾太子的孙子,在经历巫蛊之祸后成长于民间,被霍光等拥立为帝。他的统治时期,政治上注重“信赏必罚,综核名实”,吏民称颂其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与霍光的策略紧密相关:知时务之要,加强皇权。
诗原文
汉书 · 纪 · 宣帝纪
诏曰:“导民以孝,是天下顺。今百姓或遭衰绖凶灾,而吏徭事使不得葬,伤孝子之心,朕甚怜之。自今,诸有大父母、父母丧者勿徭事,使得收敛送终,尽其子道。”
夏五月,诏曰:“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虽有患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
立广川惠王孙文为广川王。
秋七月,大司马霍禹谋反。诏曰:“乃者,东织室令史张赦使魏郡豪李竟报冠阳侯霍云谋为大逆,朕以大将军故,抑而不扬,冀其自新。今大司马博陆侯禹与母宣成侯夫人显及从昆弟冠阳侯云、乐平侯山、诸姊妹婿度辽将军范明友、长信少府邓广汉、中郎将任胜、骑都尉赵平、长安男子冯殷等谋为大逆。显前又使女侍医淳于衍进药杀共哀后,谋毒太子,欲危宗庙。逆乱不道,咸伏其辜。诸为霍氏所诖误未发觉在吏者,皆赦除之。”
译文
《汉书》记载了汉宣帝统治时期的政事,宣帝幼年时曾被巫蛊之祸所害,后来在民间长大并被霍光迎立为帝。他曾委政于霍光,但后来又加强了自己的权力。在这一时期的政治生活中,主要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例如,他实行“信赏必罚,综核名实”的政策,吏民称赞他的治理方式和百姓的安定生活,这与霍光的策略密切相关。此外,宣帝出身于民间,因此他在执政过程中更加重视民生问题。他还下令免除了那些因误会而被株连的人的刑罚。
在处理政务时,宣帝强调“信赏必罚”,即对有功之人给予奖励,对有罪之人进行惩罚。这种政策不仅提高了官员们的积极性,还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同时,他也关注民生问题,通过减免赋税、赈灾救困等方式来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策略使得汉朝的政治环境变得更加宽松和谐。
在处理霍禹谋反事件时,宣帝采取了果断而明智的处理方式。霍禹是西汉后期的大司马(大将军),但他却与母亲宣成侯夫人显以及同父异母的弟弟冠阳侯云等人密谋策划谋反而未遂。然而,由于宣帝的警觉和果断,这些谋反而被及时制止。最终,霍禹及其家族成员都被依法处理,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这一事件也提醒后人在处理类似问题时要时刻保持警惕和果断,避免类似的事件发生。
对于霍氏家族中的一些无辜之人,宣帝也采取了宽大处理的措施。他们并未参与谋反活动,只是因为被误解而受牵连。因此,宣帝下令对这些人物进行赦免,并允许他们重新回到社会中继续生活。这种宽宏大量的行为赢得了百姓的感激和敬仰。同时,这也体现了宣帝在处理政务时的人情味和公正原则。
此外,《汉书·宣帝纪》还提到了一些其他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其中,广川王刘文被立为广川王的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这表明宣帝在政治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地位。同时,这些事件的记录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素材。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深入研究和了解,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古代社会的面貌和政治体制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赏析
宣帝时期是汉朝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标志着从汉武帝时代向汉宣帝时代的过渡。在这一时期,汉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都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宣帝刘询即位后,大力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加强了皇权,整顿吏治,使汉朝逐渐走向稳定和繁荣。同时,他还重视民生问题,减免赋税、赈灾救困等措施让百姓得到了实惠。此外,宣帝时期的对外政策也较为谨慎和稳健,通过外交手段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利益,为汉朝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宣帝刘询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君主,他的政治才能和领导能力使他成为汉朝历史上一位重要的皇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