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单于罢归。遣长乐卫尉高昌侯忠、车骑都尉昌、骑都尉虎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城。诏北边振谷食。郅支单于远遁,匈奴遂定。
诏曰:“乃者凤皇集新蔡,群鸟四面行列,皆乡凤皇立,以万数。其赐汝南太守帛百匹,新蔡长吏、三老、孝弟、力田、鳏、寡、孤、独各有差。赐民爵二级。毋出今年租。”
三月已丑,丞相霸薨。
诏诸儒讲《五经》同异,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平奏其议,上亲称制临决焉。乃立梁丘《易》、大小夏侯《尚书》、穀梁《春秋》博士。
冬,乌孙公主来归。
四年夏,广川王海阳有罪,废迁房陵。
冬十月丁卯,未央宫宣室阁火。
黄龙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
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礼赐如初。二月,单于归国。
《汉书·宣帝纪》赏析
二月,单于罢归。遣长乐卫尉高昌侯忠、车骑都尉昌、骑都尉虎将万六千骑送单于。单于居幕南,保光禄城。诏北边振谷食。郅支单于远遁,匈奴遂定。
译文:在二月,单于被迫归国,被派遣了长乐卫尉高昌侯忠、车骑都尉昌、骑都尉虎率领六千骑兵护送回国内。单于居住在幕南,保卫光禄城。下诏令北部边防地区发放粮食赈济百姓。远逃的郅支单于最终退败,匈奴再次统一安定。
注释:本句中“宣帝”是汉宣帝刘询的称号;“巫蛊之祸”指汉武帝时期的一场宫廷政变;“霍光”为霍去病之孙,是汉宣帝的辅政大臣;“光禄城”是汉朝的一个边境城市;“诏北边振谷食”表明皇帝对边疆地区的关怀,意即向北方边境地区提供食物救济。
赏析:此条反映了西汉时期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对外政策和内政管理,展示了皇帝对国家稳定与民众生活的关注。宣帝时期,尽管面临内忧外患,但仍能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和改善边疆政策来稳定国家局势。
三月已丑,丞相霸薨。
译文:三月已经十五日,丞相萧望之去世。
注释:萧望之是当时著名的儒学学者,担任过丞相一职。“薨”是指古代对高级官员去世的一种说法。
赏析:这一部分记录了汉宣帝即位以来的重要历史人物——萧望之的逝世,突显了政治力量的更迭以及学术领袖的消逝对朝廷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
四月,未央宫宣室阁火灾,黄龙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
译文:四月,未央宫宣室阁发生火灾。黄龙元年春正月,皇帝行幸甘泉,进行郊祭活动。
注释:未央宫是汉朝皇宫建筑之一,而宣室阁则可能是当时的一处重要场所;黄龙元年表示该年为黄龙年,象征吉祥。“甘泉”是古代帝王祭天的圣地,此处行幸可能意味着皇帝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或祈求神灵保佑。“郊泰畤”指的是对天地神明的祭祀仪式。
赏析:这些事件显示了汉宣帝在位期间的国家治理与文化活动,体现了他对于国家大事的重视与对宗教活动的尊崇。
四年夏,广川王海阳有罪,废迁房陵。
译文:四年夏季,广川王海阳犯罪被废并迁移到房陵。
注释:广川王是汉代的诸侯王之一。“废”意味着剥夺其王位;“迁”则是指将其流放。“房陵”是汉朝的一个地名,位于现今的湖北省境内。
赏析:这一条反映了汉宣帝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势力的整顿以及对违法者的惩罚措施,展现了汉朝法治的严肃性。
冬十月丁卯,未央宫宣室阁火灾。
译文:冬季十月十六日,未央宫宣室阁发生火灾。
注释:未央宫是汉代重要的宫殿建筑,而“宣室阁”可能是其中的一座重要建筑。“火灾”指的是一次不幸的事故。
赏析:此条目记载了一次重大的宫殿火灾,反映了宫廷建筑的安全状况及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黄龙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
译文:黄龙元年春季正月,皇帝巡游甘泉,进行郊祭活动。
注释:同前注。
赏析:此条描绘了皇帝亲自参与的国家级宗教和文化活动,显示了皇帝对国家大事的亲自参与和对宗教仪式的重视。
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礼赐如初。二月,单于归国。
译文:匈奴呼韩邪单于前来朝觐,待遇和以前一样。二月,单于回国。
注释:呼韩邪单于是当时北方的一个强国的领导人。“朝觐”指的是向天朝进贡或朝见帝王,以示臣服。“如初”意味着待遇和以前相同。“归国”则表明这位单于完成了他的外交访问后返回了他的国家。
赏析:这一项记述了汉朝与匈奴之间的和平交流,反映了双方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保持友好关系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