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夏,江水、汉水溢,流民四千余家。秋,星昼见。

四年夏,少帝自知非皇后子,出怨言,皇太后幽之永巷。诏曰:“凡有天下治万民者,盖之如天,容之如地;上有欢心以使百姓,百姓欣然以事其上,欢欣交通而天下治。今皇帝疾久不已,乃失惑昏乱,不能继嗣奉宗庙,守祭祀,不可属天下。其议代之。”群臣皆曰:“皇太后为天下计,所以安宗庙、社稷甚深。顿首奉诏。”五月丙辰,立恒山王弘为皇帝。

五年春,南粤王尉佗自称南武帝。秋八月,淮阳王强薨。九月,发河东、上党骑屯北地。

六年春,星昼见。夏四月,赦天下。秩长陵令二千石。六月,城长陵。匈奴寇狄道,攻阿阳。行五分钱。

七年冬十二月,匈奴寇狄道,略二千余人。春正月丁丑,赵王友幽死于邸。己丑晦,日有蚀之,既。以梁王吕产为相国,赵王禄为上将军。立营陵侯刘泽为琅邪王。夏五月辛未,诏曰:“昭灵夫人,太上皇妃也;武哀侯、宣夫人,高皇帝兄姊也。号谥不称,其议尊号。”丞相臣平等请尊昭灵夫人曰昭灵后,武哀侯曰武哀王,宣夫人曰昭哀后,六月,赵王恢自杀。秋九月,燕王建薨。南越侵盗长沙,遣隆虑侯灶将兵击之。

诗句:三年夏,江水、汉水溢,流民四千余家。秋,星昼见。

译文:在高后元年的夏季,江水和汉水泛滥,流离失所的居民多达四千余人。到了秋季,太阳晚上也能看到。

赏析:

  1. 诗歌背景:此诗反映了高后元年(公元前187年)的自然灾害及其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江水和汉水的泛滥,不仅造成了物质损失,更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压力,迫使他们流离失所。
  2. 关键词解释:“江水”与“汉水”指的是中国长江与黄河的两条主要支流,它们的泛滥通常意味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对农业造成极大破坏。“溢”字形象地描述了洪水泛滥的情景,增加了诗作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3. 天文现象:诗中提到“秋,星昼见”,即在秋季夜晚太阳直射天空,这种现象被称为“日食”。在古代,日食被视为不祥之兆,可能预示着国家的动荡或政治上的不稳定。
  4. 社会影响:自然灾害加上频繁的天象变化,加剧了人民的恐慌和不安。这种背景下,社会的稳定尤为脆弱,需要强有力的领导和有效的政策来应对。
  5. 历史意义:此诗不仅记录了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挑战,为后世提供了了解那个时代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窗口。
  6. 文学价值:诗歌通过简洁的叙述,展现了自然灾害带来的巨大冲击,以及人民在困境中的坚韧与无助。这种直接而真实的描绘方式,使其成为研究汉代社会经济史的重要史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