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中数五,地之中数六,而二者为合。六为虚,五为声,周流于六虚。虚者,爻律夫阴阳,登降运行,列为十二,而律吕和矣。太极元气,函三为一。极,中也。元,始也。行于十二辰,始动于子。参之于丑,得三。又参之于寅,得九。又参之于卯,得二十七。又参之于辰,得八十一。又参之于巳,得二百四十三。又参之于午,得七百二十九。又参之于未,得二千一百八十七。又参之于申,得六千五百六十一。又参之于酉,得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又参之于戌,得五万九千四十九。又参之于亥,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此阴阳合德,气钟于子,化生万物者也。故孳萌于子,纽牙于丑,引达于寅,冒茆于卯,振美于辰,已盛于巳,咢布于午,昧暧于未,申坚于申,留孰于酉,毕入于戌,该阂于亥。出甲于甲,奋轧于乙,明炳于丙,大盛于丁,丰茂于戊,理纪于己,敛更于庚,悉新于辛,怀任于壬,陈揆于癸。故阴阳之施化,万物之终始,既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
诗句:
律历之制,自伏羲画八卦,数起于一,至尧、舜而大备。
译文:
律历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伏羲画八卦,从一到九的计数开始,经过唐尧和虞舜的努力,逐步完善。
注释:
伏羲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圣人,他在八卦中创造了阴阳五行的概念,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开始。
尧、舜是中国传说中的两个伟大的帝王,他们统治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阶段。
“大备”表示这一制度已经非常完善,为后来的历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译文:
三代以来,治历者各以其法,故殊异不同。
译文:
从夏朝开始,各个朝代的历法都有各自独特的方法。
注释:
三代指的是夏、商、周三个朝代。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历法特点和文化特色。
“各以其法”,意味着每个朝代都根据其文化传统和社会需求来制定自己的历法。
诗词原文:
律历之制,自伏羲画八卦,数起于一,至尧、舜而大备。
三代以来,治历者各以其法,故殊异不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伏羲、尧、舜以及历代治历者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历法的发展过程,体现了古人对时间和规律的探索和尊重。诗中的“大备”一词,强调了历法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也反映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