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萌动,钟于太阴,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易》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六月,“坤”之初六,阴气受任于太阳,继养化柔,万物生长,茂之于未,令种刚强大,故林钟为地统,律长六寸。六者,所以含阳之施,茂之于六合之内,令刚柔有体也“立地之道,曰柔与刚。”“‘乾’知太始,‘坤’作成物。”正月,“乾”之九三,万物棣通,族出于寅,人奉而成之,仁以养之,义以行之,令事物各得其理。寅,木也,为仁;其声,商也,为义。故太族为人统,律长八寸,象八卦,宓戏氏之所以顺天地,通神明,类万物之情也。“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三律之谓矣,是为三统。

诗句释义及译文

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萌动,钟于太阴,故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    
    
九月,“坤”之初六,阴气受任于太阳,继养化柔,万物生长,茂之于未,令种刚强大,故林钟为地统,律长六寸。    
    
十月,“太”之初九,阴气盛于阳,阳气藏于内,万物肃杀,令种实而坚,故无妄为天统,律长八寸。    
    
十一月,“震”之初九,阳气复生于下,万物皆动,故雷为地统,律长七寸。    

注释与赏析

  • “三统者,天施,地化,人事之纪也。” 这里提到的“三统”是指天时、地利和人事的纪纲。
  • “十一月,‘乾’之初九,阳气伏于地下,始著为一,万物萌动。” 描述了农历十一月初九日时,冬季的寒冷开始退去,阳气开始在地下积聚并逐渐显露出来,万物开始发芽生根。
  • “九月,‘坤’之初六,阴气受任于太阳,继养化柔。” 这里提到农历九月初六,阴气得到太阳的滋养和培养,变得柔和而有力。
  • “十月,‘太’之初九,阴气盛于阳,阳气藏于内。” 到了农历十月初九,阴气达到了最盛的状态,而此时阳气则隐藏在地下。
  • “十一月,‘震’之初九,阳气复生于下。” 到了农历十一月初九,阳气重新开始在地下积聚并上升。
  • “十二月,‘艮’之初六,阴气盛于前,阳气壮于后。” 农历十二月初六,前一年的冬季已经过去,而冬季的严寒还未完全退去。
  • “闰月,‘干’之九三,万物棣通,族出于寅。” 农历闰月初三,万物茂盛,生长得非常茁壮,如同从寅年延续下来的家族一样。
  • “正月,‘坎’之中五,阴气承阳,物莫不萌。” 农历正月初五,春季的开始,万物都在这个时期开始生长和发育。
  • “二月,‘巽’之九二,风行水上,险难乃解。” 农历二月初二,春风吹拂着水面,使得原本危险的困境得以解除。
  • “三月,‘离’之九三,日出东方。历芒谷。”“ 三月初三,太阳升起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光芒照亮了谷物的生长。”
  • “四月,‘坤’之上六,顺成土事。” 农历四月上六,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 “五月,‘兑’之下六,柔顺利贞。” 农历五月下六,温柔的天气让一切事物都顺应自然规律。
  • “六月,‘离’之中六,小暑至。” 农历六月中六,标志着小暑节气的到来。
  • “七月,‘坎’之中五,日月相望。” 农历七月中五,白天和黑夜的交替更加明显。
  • “八月,‘兑’之上六,以纳其财。” 农历八月上六,收获的季节到了,人们开始收获庄稼。
  • “九月,‘离’之上六,以御寒暑。” 农历九月上六,秋天的凉爽和冬天的寒冷开始交替出现。
  • “十月,‘坤’之中五,小秋成。” 农历十月中五,秋季作物已经成熟。
  • “十一月,‘兑’之下九,阳道消,阴道兴。” 农历十一月下九,阳气开始衰减,阴气开始兴盛。
  • “十二月,“艮”之上九,鸿渐于陆。” 农历十二月初九,大雁开始飞向陆地。

总结:这首诗描绘了一年中每个月的变化及其对自然界的影响。从冬至到夏至,每个季节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变化。这些描述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理解,还反映了他们对自然界周期变化的深刻洞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