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曰:“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若夫舜修百僚,咎繇作士,命以“蛮夷猾夏,寇贼奸轨”,而刑无所用,所谓善师不陈者也。汤、武征伐,陈师誓众,而放擒桀、纣,所谓善陈不战者也。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存亡继绝,功为伯首,所谓善战不败者也。楚昭王遭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秦人为之出兵。二国并力,遂走吴师,昭王返国,所谓善败不亡者也。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剪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CA76起云合,果共轧之。斯为下矣。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也。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商、周并。至于末世,苟任诈力,以快贪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诗句:
- 故曰:“善师者不陈,善陈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亡。”
- 若夫舜修百僚,咎繇作士,命以“蛮夷猾夏,寇贼奸轨”,而刑无所用,所谓善师不陈者也。
- 汤、武征伐,陈师誓众,而放擒桀、纣,所谓善陈不战者也。
- 齐桓南服强楚,使贡周室,北伐山戎,为燕开路,存亡继绝,功为伯首,所谓善战不败者也。
- 楚昭王遭阖庐之祸,国灭出亡,父老送之。王曰:“父老反矣!何患无君?”父老曰:“有君如是其贤也!”相与从之。或奔走赴秦,号哭请救,秦人为之出兵。二国并力,遂走吴师,昭王返国,所谓善败不亡者也。
- 若秦因四世之胜,据河山之阻,任用白起、王剪豺狼之徒,奋其爪牙,禽猎六国,以并天下。穷武极诈,士民不附,卒隶之徒,还为敌仇,CA76起云合,果共轧之。斯为下矣。
- 凡兵,所以存亡继绝,救乱除害也。故伊、吕之将,子孙有国,与商、周并。至于末世,苟任诈力,以快贪残,急城杀人盈城,争地杀人满野。孙、吴、商、白之徒,皆身诛戮于前,而国灭亡于后。报应之势,各以类至,其道然矣。
译文:
俗话说得好:“善于教授别人的人不会自己去实践,擅长教导别人的人自己不会去作战,能够战胜对手的人不会被打败,能够失败的人最终不会消亡。”如果像舜这样亲自管理百官,像咎繇这样担任法官,他们却命令说:“蛮夷骚扰华夏,贼寇奸邪不轨”,而这样的刑罚没有任何作用,这正是善于教导而不亲自实践的情况。像商汤和周武王那样征讨四方,发布命令宣誓众人,却放逐了桀和纣,这可以说是擅长教导而不亲自作战的情况。齐桓公向南征服强大的楚国,让它们向周王室进贡,向北北伐山戎,为燕国开辟道路,挽救国家,延续国家,建立国家,这是擅长作战而不败的例子。楚昭王遭遇阖庐的祸难,国家灭亡逃亡,百姓们送别他。楚王说:“你们回去吧,不用担心没有国君了。”百姓们说:“如果有如此英明的国君就好了!”于是一起追随他。有的人甚至跑到秦国求救,痛哭流涕请求救援,秦国出动军队帮助他们。两国联合起来对抗吴军,楚国的军队被打败,昭王回到楚国,这就是擅长作战而不败的例子。如果秦朝因为四代的功绩,占据黄河和长江一带的险要地势,使用像白起、王翦这样的猛虎之人,让他们挥舞着武器,狩猎各国诸侯,从而统一天下。但到了极端武力和欺骗的时期,士兵不依附,最后反而成为敌人的敌人,秦朝灭亡就是这种情况。战争的目的是用来拯救国家的危机、断绝敌对势力、消除灾祸。因此,像伊尹、吕望这样的将领,他们的子孙拥有国家,与商朝、周朝并列。到了末世,如果只是依赖武力和欺诈来满足个人的贪欲和残忍,使得城池失守,士兵被杀,战场上尸体遍地。孙膑、吴起、商鞅、白起等人都先后被诛杀,而他们自己的国度却因此而灭亡。因果报应的道理是一样的,各有相应的报应。道理就是这样啊。
赏析:
本诗以历史事件为例,阐述了军事策略的深刻含义。通过对比舜的善师之道、汤武的善战精神、齐桓的善败不亡以及秦末的恶果等例子,揭示了军事斗争中善师、善陈、善战、善败的重要性及其结果。同时,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评价,强调了智慧、勇气和战略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此外,诗中提到的历史事件也提醒我们反思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