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周之法,建三典以刑邦国,诘四方:一曰,刑新邦用轻典;二曰,刑平邦用中典;三曰,刑乱邦用重典。五刑: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所谓刑平邦用中典者也。凡杀人者踣诸市,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刖者使守囿,完者使守积。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女子入舂槁。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B062者,皆不为奴。

周道既衰,穆王眊荒,命甫侯度时作刑,以诘四方。黑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髌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其属二百。五刑之属三千,盖多于平邦中典五百章,所谓刑乱邦用重典者也。

春秋之时,王道浸坏,教化不行,子产相郑而铸刑书。晋叔向非之曰:“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犹不可禁御,是故闲之以谊,纠之以政,行之以礼,守之以信,奉之以仁;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惧其未也,故诲之以忠,竦之以行,教之以务,使之以和,临之以敬,莅之以强,断之以刚。犹求圣哲之上,明察之官,忠信之长,慈惠之师。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侥幸以成之,弗可为矣。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三辟之兴,皆叔世也。今吾子相郑国,制参辟,铸刑书,将以靖民,不亦难乎!《诗》曰:‘仪式刑文王之德,日靖四方。’又曰:‘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如是,何辟之有?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货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虖!”子产报曰:“若吾子之言,侨不材,不能及子孙,吾以救世也。”偷薄之政,自是滋矣。孔子伤之,曰:“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亦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下面是对《汉书·志·刑法志》的逐句释义:

  1. 昔周之法
  • 建三典以刑邦国:周朝建立了三种法律来治理国家,分别是轻典、中典和重典。这些法律用于调整不同类型国家的行为规范。
  • 诘四方:通过这三种标准来审视四方国家的治理情况,确保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 墨罪五百:墨刑是一种严厉的刑罚,处罚为五百章,适用于新建立的国家或行为不端的个体。
  • 劓罪五百:劓刑也是严厉的刑罚,处罚为五百章,适用于行为不端的人。
  • 宫罪五百:宫刑也是一种严厉的刑罚,处罚为五百章,适用于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个体。
  • 刖罪五百:刖刑也是一种严厉的刑罚,处罚为五百章,适用于严重犯罪的个体。
  • 杀罪五百:杀刑是一种严厉的刑罚,处罚为五百章,适用于杀人等重大罪行。
  1. 凡杀人者踣诸市
  • 墨者使守门:墨刑者被命令守卫城门,表明对于犯罪者的惩罚是严格的。
  • 劓者使守关:劓刑者被命令守卫关口,说明对犯罪者的惩罚是严格的。
  • 宫者使守内:宫刑者被命令守卫内部区域,表明对犯罪者的惩罚是严格的。
  • 刖者使守囿:刖刑者被命令守卫园林,说明对犯罪者的惩罚是严格的。
  • 完者使守积:完刑者被命令守卫粮仓,意味着对犯罪者的惩罚是严格的。
  • 其奴,男子入于罪隶:奴隶被纳入罪犯行列,说明对犯罪者的惩罚是严厉的。
  • 女子入舂槁:女子被强制从事劳役,表明对犯罪者的社会惩罚是严厉的。
  1. 周道既衰
  • 穆王眊荒:穆王晚年视力衰退,说明周朝的统治力开始减弱。
  • 命甫侯度时作刑:命令甫侯根据时代需要制定新的刑法,反映周朝对法治的重新重视。
  • 以诘四方:用这些新的刑法去治理四方的混乱,说明周朝试图恢复中央集权。
  • 黑罚之属千:黑刑是最严重的刑罚之一,涉及一千种不同的罪行,说明周朝对严重的犯罪行为采取了严厉的措施。
  • 宫罚之属三百:宫刑涉及到三百种不同的罪行,表明周朝对性侵犯和背叛等行为的严厉打击。
  • 大辟之属五百:死刑包括五种类型,涉及五百种罪行,说明周朝对生命权的极端重视。
  • 五刑之属三千:五刑总共有三千种罪行,说明周朝对各种犯罪行为都有相应的刑罚措施。
  • 平邦国用中典:中典作为处理国家事务的主要手段,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 平邦国用轻典:轻典用于轻微犯罪的处理,体现了宽严相济的治国理念。
  • 平邦国用重典:重典用于严重犯罪的处理,展现了对违法行为的坚决打击。
  • 刑不上大夫:这一规定限制了贵族的权利,强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 君子在位可畏,施舍不可乱也:这表明法律应该公正无私,不受任何私情影响。
  1. 春秋之时
  • 王道浸坏:春秋时期的王道逐渐衰微,说明社会动荡不安,法治受到挑战。
  • 教化不行,子产铸刑书:子产为了加强法治,铸造了成文的法律,反映出社会动荡下对法律的需求。
  • 晋叔向非之:晋国的叔向认为孔子的观点是错误的,表明当时对儒家思想的支持有限。
  • 郑人铸刑书:郑国人铸造成文的刑法,显示了法治的普及和强化。
  • 孔子伤之:孔子对此表示痛心,反映了他对儒家理想法治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 诗曰: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表达了法律应体现道德伦理的观念。
  • 仪刑文王之德:引用文王的道德榜样,强调法律应当符合道德标准。
  • 万邦作孚:《尚书》中提到“万邦作孚”的概念,表明法治应当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 无讼风息:描述了一个没有诉讼案件的理想状态,反映了法治对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
  • 民知辟:民众知道如何遵守法律,显示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