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三曰祀。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旁及四夷,莫不修之;下至禽兽,豺獭有祭。是以圣王为之典礼。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使制神之处位,为之牲器。使先圣之后,能知山川,敬于礼仪,明神之事者,以为祝;能知四时牺牲,坛场上下,氏姓所出者,以为宗。故有神民之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民神异业,敬而不黩,故神降之嘉生,民以物序,灾祸不至,所求不匮。

及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家为巫史,享祀无度,黩齐明而神弗蠲。嘉生不降,祸灾荐臻,莫尽其气。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亡相侵黩。

自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龙,能平水土,死为社祠。有烈山氏王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谷,死为稷祠。故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

{《汉书·志·郊祀志上》是汉代的文献,记录了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和政治制度。在这段文本中,“祀”是指通过祭祀活动来祈求神灵保佑和祖先的尊敬。《汉书·志·郊祀志上》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对神灵的崇敬以及祭祀活动的礼仪规则,强调祭祀对于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祀者,所以昭孝事祖,通神明也。”这是开篇即明其目的,指出祭祀的核心在于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对孝道的尊崇,同时通过祭祀达到与神灵沟通的目的。这种观念深植于中国古代的文化之中,反映了一种敬畏自然和敬仰先贤的文化精神。

接下来的部分详细阐述了祭祀的范围和对象,包括四夷、禽兽,甚至是山川等自然界的元素。这些内容展示了古代中国将祭祀活动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体现了其包容性和广泛性。

“民之精爽不贰,齐肃聪明者,神或降之。”这句话强调了民众的精神面貌对于祭祀成功的重要性。只有当民众保持清明、整齐的态度时,神灵才可能降临并接受人们的祭拜。这表明古人认为祭祀的效果取决于参与者的精神状态和道德修养。

“及少昊之衰,九黎乱德,民神杂扰,不可放物。”这里提到了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即少昊时期之后,出现了九黎扰乱德行的情况,导致民神之间的联系变得混乱,不再顺畅。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对民间信仰和祭祀活动的影响。

接下来的内容转向对具体人物的描述,提到共工氏和烈山氏,他们分别在九州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他们的后代继续承担着祭祀的重要职责。这展示了古代中国社会中不同家族和个人在宗教和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故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最后,这段话总结了古代中国对祭祀的重视,表明郊祀社稷的活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这种重视不仅体现在政治层面,更深入到了社会各个层面,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对祖先和神灵的尊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