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秦穆公纳晋君夷吾。其后三置晋国之君,平其乱。穆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后五十年,周灵王即位。时诸侯莫朝周,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不来者,诸侯之不来朝者也。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弗从,而周室愈微。后二世,至敬王时,晋人杀苌弘。
是时,季氏专鲁,旅于泰山,仲尼讥之。
自秦宣公作密畤后二百五十年,而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周始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当复合,合七十年而伯王出焉。”儋见后七年,栎阳雨金,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
后百一十岁,周赧王卒,九鼎入于秦。或曰,周显王之四十二年,宋太丘社亡,而鼎沦没于泗水彭城下。
自赧王卒后七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周祀绝。后二十八年,秦并天下,称皇帝。
诗句:
是岁,秦穆公纳晋君夷吾。
译文:
这一年,秦国的秦穆公接纳了晋国的国君夷吾为质子。
注释:“是岁”,这一年;“秦穆公”,秦国的君主秦穆王;“纳”,接纳;“晋君夷吾”,指当时被秦国俘虏的晋国国君夷吾。
赏析:
这句话讲述了秦穆公在这一年接纳了晋国的国君夷吾作为人质,这一行为在当时是一种政治策略。夷吾作为晋国的国君,地位岌岌可危,因此秦国接纳他做人质,既是出于对晋国的尊重,也可能是为了日后能够控制晋国。
后三置晋国之君,平其乱。
译文:
其后三次更换晋国的君主,平定了国内的叛乱。
注释:“置”,这里指的是更换或重新立国君;“乱”,指当时的内乱或政治危机。
赏析:
这句话表达了秦穆公在统一过程中,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中包括更换晋国的君主,以消除内部的威胁和不稳定因素。这反映了秦穆公的政治智慧和手段。
穆公立三十九年而卒。
译文:
秦穆公在位39年而去世。
注释:“穆公”,即秦穆王,名嬴姓,赵氏,名叫缪;“卒”,去世。
赏析:
这句话简洁地概述了秦穆公的一生,他的在位时间虽然不长,但在政治上有着显著的成就。他的去世标志着秦国统一大业的一个重要阶段结束。
赏析:从整个历史背景来看,秦穆公的统治是秦国走向统一的开始,他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努力,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也反映了秦穆公本人的智慧和远见。
后五十年,周灵王即位。
译文:
此后五十年,周灵王即位成为新的周王。
注释:“周灵王”,名王子佞,周朝的第五代君王。
赏析:
这句话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周王朝的更替。周灵王即位意味着一个新的时期的到来,同时也预示着诸侯势力的重新分布和平衡。
赏析:周灵王在位期间,虽然试图维护周朝的统一和稳定,但由于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他的努力并不顺利。这反映了当时分封制下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关系和权力斗争。
时诸侯莫朝周,苌弘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不来者,诸侯之不来朝者也。依物怪,欲以致诸侯。诸侯弗从,而周室愈微。
译文:
各诸侯国都不朝见周天子,苌弘于是宣扬了鬼神之事,设立射箭表演,希望以此招引诸侯前来朝见。然而,诸侯们并不听从这些做法,而周王室的地位却逐渐衰落。
注释:“时”,当时;“朝”,朝拜;“苌弘”,传说中的人物,可能是一位官员或巫师;“明鬼神事”,宣扬鬼神之事;“设射不来”,举行射箭表演;“不来者”,不来朝见的人;“依物怪”,依赖鬼神怪异的事情;“致诸侯”,招引诸侯前来;“不从”,不听从;“周室”,周王室,这里指周王室的地位和权威。
赏析:这段话反映了当时周王室面临的困境和挑战。诸侯国的态度表明,他们并不认同周王室的政治权威和领导地位。而周王室的衰落,也预示着西周王朝的结束和东周王朝的开始。
诸侯弗从,而周室愈微。后二世,至敬王时,晋人杀苌弘。
译文:
诸侯们都不接受这些做法,而周王室的地位却越来越低。后来经历了两代皇帝之后,到了敬王的时代,晋国的人杀掉了苌弘。
注释:“弗从”,不听从;“愈微”,越来越微弱;“二世”,指第二代皇帝;“敬王”,古代国王的称号,这里是专指敬王一世。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周王室衰败的过程。诸侯国的不服从和苌弘之死,都表明了周王室无法有效地维持其权威,最终导致了政权的崩溃。
赏析:这段历史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王室衰微的局面。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国的争斗,共同构成了这一时期动荡不安的历史背景。
是时,季氏专鲁,旅于泰山,仲尼讥之。
译文:
这个时候,季氏在鲁国专权,前往泰山祭天,仲尼对此表示批评。
注释:“季氏”,鲁国的大夫季康子;“专鲁”,在鲁国专权;“旅”,旅行;“泰山”,位于今山东省泰安市,是中国五岳之一;“仲尼”,孔子,名丘;“讥之”,表示批评。
赏析:这段话反映了春秋时期鲁国的政治格局和孔子的思想。季氏在鲁国专权,前往泰山祭天的做法引起了孔子的不满和批评。这反映了孔子对礼制的重视和对政治清明的追求。
自秦宣公作密畤后二百五十年,而秦灵公于吴阳作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译文:
从秦宣公建造起密畤后二百五十年,秦灵公又在吴阳建造了上、下两个祭祀台座来分别祭祀黄帝和炎帝。
注释:“宣公”,秦宣王的名字;“作密畤”,建造起密地祭祀坛;“二百五十年”,从秦宣公开始计算到秦灵公修建上、下两个祭祀台座的时间;“吴阳”,“上畤”在今河南省淮阳县东南,“下畤”在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市南,吴阳是秦灵公修建“上畤”的地方。
译文:
后四十八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周始与秦国合而别,别五百载当复合,合七十年而伯王出焉。”儋见后七年,栎阳雨金,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
译文:
又过了四年八十年后,周太史儋见到秦献公说:“周国曾经同秦国结盟然后又分离,分离五百年后应当会再聚合,再聚合七十年将会有一方称王出现。”太史儋见到奏献公后七年,栎阳下雨下铜钱(金),献公认为自己得到了吉祥的征兆,于是在栎阳建立祭祀台座并祭祀白帝。
赏析:这段话记录了周朝与秦国的关系以及秦国的崛起。周太史儋的预言指出,周秦两国虽然曾暂时分离,但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两者将会再次合并并产生一个强大的统治者。这不仅是对历史的预测,也预示了秦国未来的发展与扩张。
后百一十岁,周赧王卒,九鼎入于秦。
译文:
又过了一百年,周赧王去世,九鼎落入了秦国手中。
注释:“赧王”,名姬满,周朝的第七任天子,名子显;“九鼎”,古代传国之宝,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和权威。
《汉书·志·郊祀志上》是《汉书》中的一篇文献记载,讲述了西汉初期的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
《汉书·志·郊祀上》主要涉及的是西汉时期对神明的信仰及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