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既即位,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见。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鬯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符。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秦更名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尚黑,度以六为名,音上大吕,事统上法。
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祠驺峄山,颂功业。于是从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于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扫地而祠,席用苴秸,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乖异,难施用,由此黜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上,禅于梁父。其礼颇采泰祝之祀雍上帝所用,而封臧皆秘之,世不得而记。
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于大树下。诸儒既黜,不得与封禅,闻始皇遇风雨,即讥之。
”`
秦始皇帝即位后,有人提议他应得土德之命,因认为黄帝得土德,有黄龙出现;夏朝得木德,有青龙出现在郊外,草木茂盛。殷朝得金德,有银从山中溢出;周朝得火德,有赤乌出现。现在秦朝变革周朝,属水德之运。过去文公出猎时,捕获一只黑龙,被视为水德祥瑞。于是秦始皇更名黄河为“德水”,选择冬季十月作为一年之首,颜色尚黑,长度用六为标准,音调使用大吕,事务遵循古代的制度。
即帝位三年后,秦始皇东巡郡县,在驺峄山下祭祀山川,赞美功绩和事业。这时,他跟随七十名齐、鲁地区的儒生博士来到泰山下。其中一些人讨论说:“古时的封禅仪式是蒲车祭礼,会伤害山的土石草木;因此人们会在山上扫地而祭,用草席铺在地上,表示容易遵循。”秦始皇听说这些意见各不一致,难以实施,由此排斥儒生。同时,他们清除了山路,从泰山的南面开始登山。到达顶峰时,立石颂扬功德,表明自己得到了上天的封禅。从侧面小路上山,在梁父山举行禅礼。其礼仪颇采自泰祝祭祀雍地上帝所用的方式,但所祭祀的封品都秘而不宣,世人不得记载。
在秦始皇登泰山时,遭遇暴风雨,在大树下休憩。儒生既被排除在外不能参与封禅,听到秦始皇遇风雨便讥讽他。
将根据《汉书》中的相关内容对诗句进行逐句解读:
- 始皇即位与提议:
- 背景: 秦始皇帝即位后,有人建议他应得土德之命。
- 原因: 黄帝得土德,黄龙出现;夏得木德,青龙出现;殷得金德,银从山中溢出;周得火德,有赤乌出现。
- 改年号与命名:
- 行动: 秦始皇改变周朝的年号,改为“德水”。
- 象征意义: 选择冬季十月作为一年之首,颜色尚黑,长度用六为标准,音调使用大吕。
- 祭祀活动:
- 地点: 在驺峄山下。
- 目的: 赞颂功绩和事业。
- 儒生的反对:
- 问题: 有人认为古时的封禅仪式会伤害山的土石草木。
- 后果: 秦始皇因此排斥儒生。
- 清理山路:
- 行动: 从泰山的南面开始登山。
- 细节: 到达顶峰时立石颂扬功德。
- 路线与礼仪:
- 策略: 从侧面小路上山。
- 细节: 在梁父山举行禅礼。
- 特点: 所祭祀的封品都秘而不宣,世人不得记载。
- 遭遇风雨:
- 事件: 秦始皇登泰山时遭遇暴风雨。
- 后果: 在大树下休憩。
- 儒生的讥讽:
- 反应: 儒生既被排除在外不能参与封禅,听到秦始皇遇风雨便讥讽他。
这首诗反映了秦始皇在即位后的宗教和政治决策过程,以及他对于儒生的不同态度。通过这首诗,可以窥见秦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