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数年,成帝崩,皇太后诏有司曰:“皇帝即位,思顺天心,遵经义,定郊礼,天下说憙。惧未有皇孙,故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庶几获福。皇帝恨难之,卒未得其祐。其复南、北郊长安如故,以顺皇帝之意也。”
哀帝即位,寝疾,博征方术士,京师诸县皆有侍祠使者,尽复前世所常兴诸神祠官,凡七百余所,一岁三万七千祠云。
明年,夏令太皇太后诏有司曰:“皇帝孝顺,奉承圣业,靡有解怠,而久疾未瘳。夙夜唯思,殆继体之君不宜改作。其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祠如故。”上亦不能亲至,遣有司行事而礼祠焉。后三年,哀帝崩。
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奏言:“王者父事天,故爵称天子。孔子曰:‘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王者尊其考,欲以配天,缘考之意,欲尊祖,推而上之,遂及始祖。是以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礼记》:天子祭天地及山川,岁遍。《春秋穀梁传》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郊。高皇帝受命,因雍四畤起北畤,而备五帝。未共天地之祀。孝文十六年用新垣平初起渭阳五帝庙,祭泰一、地祇,以太祖高皇帝配。日冬至祠泰一,夏至祠地祇,皆并祠五帝,而共一牲,上亲郊拜。后平伏诛,乃不复自亲,而使有司行事。孝武皇帝祠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祠,则礼不答也。’于是元鼎四年十一月甲子始立后土祠于汾阴。或曰,五帝,泰一之佐,宜立泰一。五年十一月癸未始立泰一祠于甘泉,二岁一郊,与雍更祠,亦以高祖配,不岁事天,皆未应古制。建始元年,徙甘泉泰畤、河东后土于长安南北郊。永始元年三月,以未有皇孙,复甘泉、河东祠。绥和二年,以卒不获祐,复长安南、北郊。建平三年,惧孝哀皇帝之疾未瘳,复甘泉、汾阴祠,竟复无福。臣谨与太师孔光、长乐少府平晏、大司农左咸、中垒校尉刘歆、太中大夫朱阳、博士薛顺、议郎国由等六十七人议,皆曰宜如建始时丞相衡等议,复长安南、北郊如故。”
诗句一:后数年,成帝崩,皇太后诏有司曰
译文:几年后,成帝去世,皇太后命令相关部门说:“皇帝即位后,想要顺从上天的心意,遵守经义,确定郊祀礼制,天下人都很高兴。我担心没有皇孙,所以又修复了甘泉太畤、汾阴后土的祠庙,希望能够得到福佑。皇帝对此感到遗憾和担忧,最终未能获得神的庇佑。因此继续在长安南、北郊祭天如旧,这是为了顺应皇帝的愿望。”
诗句二:哀帝即位,寝疾,博征方术士
译文:哀帝即位时,他卧病在床,广泛征召方术之士,京师各县都有侍祠使者,完全恢复了前世所常见的各种神祠官,共有七百多个,一年三万七千次祭祀。
诗句三:明年,夏令太皇太后诏有司曰
译文:第二年,夏季的命令,太皇太后下诏给相关部门说:“皇帝孝顺,恭敬地继承和发扬圣业,没有懈怠,但是长期生病未能痊愈。日夜思考,恐怕继位的君王不应该改作。因此恢复甘泉太畤、汾阴后土祠如故。”皇上也无法亲自前去,派相关部门去行事并按照礼仪进行祭祀。
诗句四: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奏言
译文:到平帝元始五年,大司马王莽上奏说:“王者尊敬其父,因此爵称天子。孔子说:‘人的行为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王者尊重他的考,想用来配天,根据考的意愿,想尊敬祖,推及到始祖。因此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礼记》:天子祭祀天地及山川,每年祭祀一遍。《春秋穀梁传》以十二月下辛卜。正月上辛进行郊祀。高皇帝受命,因雍四畤起建北畤,而备五帝。未完成天地的祭祀。孝文十六年使用新垣平开始在渭阳建立五帝庙,祭祀泰一、地祇,以太祖高皇帝配享。冬至日祭祀泰一,夏至日祭祀地祇,都一并祭祀五帝,共同一个牲口,皇上亲自进行郊祀并拜祭。后来平伏诛,就不再亲自进行祭祀,而让相关部门行事。孝武皇帝在雍祭祀时说:‘今上帝朕亲自郊祀,而后土无祠,那么礼法不完备。’于是元鼎四年十一月甲子开始在汾阴建立后土祠。有人说,五帝是泰一的辅佐,应该建立泰一。第五年十一月癸未开始在甘泉建立泰一祠,每两年一次郊祀,与雍的祭祀交换进行,也用高祖配享,没有每年的事情来回应古制。建始元年,将甘泉泰畤、河东后土迁移到长安南北郊。永始元年三月,因为还没有皇孙,再次在甘泉、河东祭祀。绥和二年,因为卒未获佑,再次在长安南北郊祭祀。建平三年,担心孝哀皇帝的病情还未痊愈,再次在甘泉、汾阴祭祀,最终未能得到福佑。臣谨和太师孔光、长乐少府平晏、大司农左咸、中垒校尉刘歆、太中大夫朱阳、博士薛顺、议郎国由等人六十七人商议,都认为应该按照建始时丞相衡等的建议办理,恢复长安南北郊祭祀如故。”
汉书·志 · 郊祀志下
汉代祭祀制度与政治理念的融合
- 西汉早期国家祭祀体系
- 继承秦制,全面继承秦帝国祠畤祭祀体系
- 汉武帝时期对国家祭祀体系的创新
- 祭天仪式
- 皇帝与天地之间的沟通
- 皇帝向天帝进献牲礼
- 汉高祖“承秦之制”政策
- 入关后开始处理国家祭祀问题
- 强调官吏任用和法律制定
- 儒家与国家祭祀结合
- 儒生在国家祭祀中的态度
- 儒家思想逐渐摆脱秦制,建立汉家祭祀体系
- 西汉初期祭祖礼
- 不同地点举行祭祖仪式
- 月祭、日祭和时祭三种形式
- 汉武帝时期祭祀策略
- 《郊祀歌》明确现实政治目的
- 通过祭祀提升天子身份合法性
- 东汉及以后祭祀变化
- 东汉晚期祭天仪式改革
- 东汉末年祭祀体系中儒道合流
- 汉代祭祀对社会影响
- 祭祀活动强化君权神授观念
- 促进孝道、忠诚等社会伦理规范
- 祭祀活动中神仙方术影响
- 方仙道色彩浓厚的国家祭典
- 将祭祀转化为巩固君权的工具
- 西汉至东汉祭祀变迁
- 从秦制到儒道结合转变
- 汉武帝时期祭天仪式创新
- 祭祀与政治权力关系
- 通过祭祀彰显君权神圣性
- 祭祀活动作为巩固统治方式
- 祭祀文化在后世延续与发展
- 祭祀礼仪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 历代皇帝继续重视并发展祭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