莽又颇改其祭礼,曰:“《周官》天地之祀,乐有别有合。其合乐曰‘以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祀天神,祭地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凡六乐,奏六歌,而天地神祇之物皆至。四望,盖谓日、月、星、海也。三光高而不可得亲,海广大无限界,故其乐同。祀天则天文从,祭地则地理从。三光,天文也;山川,地理也。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谊一也。天地合精,夫妇判合。祭天南郊,则以地配,一体之谊也。天地位皆南乡,同席,地在东,共牢而食。高帝、高后配于坛上,西乡,后在北,亦同席共牢。牲用茧栗,玄酒陶匏。《礼记》曰天子籍田千亩以事天地,繇是言之,宜有黍、稷。天地用牲一,燔燎,瘗E85F用牲一,高帝、高后用牲一。天用牲左,及黍、稷燔燎南郊;地用牲右,及黍、稷瘗于北郊。其旦,东乡再拜朝日;其夕,西乡再拜夕月。然后孝弟之道备,而神祇嘉享,万福降辑。此天地合祀,以祖、妣配者也。其别乐曰‘冬日至,于地上之圜丘奏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夏日至,于泽中之方丘奏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天地有常位,不得常合,此其各特祀者也。阴阳之别于日冬、夏至;其会也,以孟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亲合祀天地于南郊,以高帝、高后配。阴阳有离合,《易》曰‘分阴分阳,迭用柔刚’。以日冬至使有司奉祠南郊,高帝配而望群阳;日夏至使有司奉祭北郊,高后配而望群阳。皆以助致微气,通道幽弱。当此之时,后不省方,故天子不亲而遣有司,所以正承天顺地,复圣王之制,显太祖之功也。渭阳祠勿复修。群望未悉定,定复奏。”奏可。三十余年间,天地之祠五徙焉。
诗句及译文
汉书 · 志 · 郊祀志下
莽又颇改其祭礼,曰:“《周官》天地之祀,乐有别有合。其合乐曰‘以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祀天神,祭地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凡六乐,奏六歌,而天地神祇之物皆至。”
注释
- 诗句: “莽又颇改其祭礼,曰:‘《周官》天地之祀,乐有别有合。其合乐曰“以六律、六钟、五声、八音、六舞大合乐’’”
- 解释:王莽时对祭祀礼仪进行了较大的改动,引用古代文献《周官》中的祭祀天地之礼来说明他的观点。
- 诗句: “祀天神,祭地祇;祀四望,祭山川,享先妣先祖。凡六乐,奏六歌,而天地神祇之物皆至。”
- 解释:描述了祭祀活动中涉及的多种对象和相应的音乐与诗歌,显示了仪式的多样性。
- 诗句: “四望,盖谓日、月、星、海也。三光高而不可得亲,海广大无限界,故其乐同。”
- 解释:解释了四望指的是太阳、月亮、星星和海洋,由于三者虽高不可接近但可仰望,所以它们的音乐和享受是相同的。
- 诗句: “天地合祭,先祖配天,先妣配地,其谊一也。天地合精,夫妇判合。”
- 解释:说明了祭祀中天与地的配合以及祖先与配偶的配对关系,强调了天地间的和谐与统一。
- 诗句: “天地用牲一,燔燎,瘗E85F用牲一,高帝、高后用牲一。”
- 解释:说明在祭祀中天地共用同样的祭品,同时高帝与高后各有一套祭品。
- 诗句: “天用牲左,及黍、稷燔燎南郊;地用牲右,及黍、稷瘗于北郊。”
- 解释:描述了天南郊和地北郊不同的祭牲位置,体现了天地间的差异和区别对待。
- 诗句: “其旦,东乡再拜朝日;其夕,西乡再拜夕月。然后孝弟之道备,而神祇嘉享,万福降辑。”
- 解释:讲述了祭祀结束后,通过早晚的拜礼来表达敬意和祈求神灵的福佑,表达了儒家的敬德思想。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祭祀天地及其相关活动的描述,体现了古代中国的祭祀文化和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诗中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还展现了古人对于天地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思考。通过祭祀活动,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追思和对自然界的尊重,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此诗作为历史文献的一部分,为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宗教观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