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匡衡坐事免官爵。众庶多言不当变动祭祀者。又初罢甘泉泰畤作南郊日,大风坏甘泉竹宫,折拔畤中树木十围以上百余。天子异之,以问刘向。对曰:“家人尚不欲绝种祠,况于国之神宝旧畤!且甘泉、汾阴及雍五畤始立,皆有神祇感应,然后营之,非苟而已也。武、宣之世,奉此三神,礼敬敕备,神光尤著。祖宗所立神祇旧位,诚未易动。及陈宝祠,自秦文公至今七百余岁矣,汉兴世世常来,光赤黄,长四五丈,直祠而息,音声砰隐,野鸡皆雊。每见雍太祝祠以太牢,遣候者乘传驰诣行在所,以为福祥。高祖时五来,文帝二十六来,武帝七十五来,宣帝二十五年,初元元年以来亦二十来,此阳气旧祠也。及汉宗庙之礼,不得擅议,皆祖宗之君与贤臣所共定。古今异制,经无明文,至尊至重,难以疑说正也。前始纳贡禹之议,后人相因,多所动援。《易大传》曰:‘诬神者殃及三世。’恐其咎不独止禹等。”上意恨之。
诗句
明年,匡衡坐事免官爵。众庶多言不当变动祭祀者。又初罢甘泉泰畤作南郊日,大风坏甘泉竹宫,折拔畤中树木十围以上百余。天子异之,以问刘向。对曰:“家人尚不欲绝种祠,况于国之神宝旧畤!且甘泉、汾阴及雍五畤始立,皆有神祇感应,然后营之,非苟而已也。武、宣之世,奉此三神,礼敬敕备,神光尤著。祖宗所立神祇旧位,诚未易动。及陈宝祠,自秦文公至今七百余岁矣,汉兴世世常来,光赤黄,长四五丈,直祠而息,音声砰隐,野鸡皆雊。每见雍太祝祠以太牢,遣候者乘传驰诣行在所,以为福祥。高祖时五来,文帝二十六来,武帝七十五来,宣帝二十五年,初元元年以来亦二十来,此阳气旧祠也。及汉宗庙之礼,不得擅议,皆祖宗之君与贤臣所共定。古今异制,经无明文,至尊至重,难以疑说正也。前始纳贡禹之议,后人相因,多所动援。《易大传》曰:‘诬神者殃及三世。’恐其咎不独止禹等。”上意恨之。
译文
下一年,匡衡因为犯罪被免职并剥夺了他的官职和爵位。民众们纷纷议论不应该改变祭祀的制度。又有一次,刚刚停止在甘泉建造的泰畤举行南郊祭祀的日子,一场大风摧毁了甘泉宫殿里的树木,折断的树木有十围以上的上百根。天子对此感到惊讶,询问刘向。刘向回答说:“普通人还不愿意断绝祭祀祖先,更何况是皇家的神祗宝祭?而且甘泉、汾阴以及雍城五个祭坛都是开始建立时的,都有神灵感应,之后才开始修建,不是随便做的。汉武帝、汉宣帝两代,供奉这三个神灵,礼敬恭敬,十分完备,神灵的光耀更加明显。祖宗所建立的神灵祠堂的位置不能轻易改动。等到陈宝祠建成后,从秦文公到现在已经七百多年了,汉朝历代帝王都来祭祀,光线呈红色黄色,长达四五丈,直接祭祀而休息,声音低沉隐约,野鸡都鸣叫。每次看到雍城太祝用太牢(牛、羊、猪各半)祭祀,派使者乘驿车急忙到皇帝所在的地方,以为是吉祥的福兆。高祖时期五次祭祀,文帝二十六次祭祀,武帝七十五次祭祀,宣帝二十五年祭祀一次,初元元年以来也有二十次祭祀,这些都是阳气祭祀的旧祠堂。至于汉家宗庙的礼仪,不能擅自决定,都是祖宗的君主和贤臣共同确定的。古今不同制度,经书上没有明确记载,地位最高最尊贵,难以用疑问的说法去解释。以前刚开始采纳贡禹的建议,后来的人沿袭下来,多次进行讨论援引《易传》上说:‘诬告神灵的人将会遭受连累三代。’这恐怕不只是贡禹等人的问题。”皇上很后悔。
注释
- 明年: 第二年
- 匡衡坐事免官爵: 匡衡因为犯罪被免职并剥夺了他的官职和爵位
- 众庶多言不当变动祭祀者: 民众们纷纷议论不应该改变祭祀的制度
- 罢甘泉泰畤作南郊日: 停止在甘泉建造的泰峙举行南郊祭祀的日子
- 大风坏甘泉竹宫: 一场大风摧毁了甘泉宫殿里的树木
- 折拔畤中树木十围以上百余: 折断的树木有十围以上上百根
- 天子异之: 天子对此感到惊讶
- 问刘向: 询问刘向的意见
- 家人尚不欲绝种祠,况于国之神宝旧畤: 普通人还不愿意断绝祭祀祖先,更何况是皇家的神祗宝祭?
- 武、宣之世: 汉武帝和汉宣帝两代
- 奉此三神,礼敬敕备,神光尤著: 供奉这三个神灵,礼敬恭敬,十分完备,神灵的光耀更加明显
- 祖宗所立神祇旧位: 祖宗所建立的神灵祠堂的位置
- 及陈宝祠: 等到陈宝祠建成后
- 始纳贡禹之议: 开始采纳贡禹的建议
- 后人相因,多所动援:《易大传》曰:‘诬神者殃及三世。’恐其咎不独止禹等: 后来的人沿袭下来,经常进行讨论援引《易传》上说:“诬告神灵的人将会遭受连累三代。’这恐怕不只是贡禹等人的问题
- 上意恨之: 皇上对此感到很遗憾
赏析
这首古诗描绘了汉代祭祀制度的变化过程及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从匡衡因坐事被免职并丧失官职和爵位,到民众对祭祀制度的议论,再到甘泉泰畤的废弃以及陈宝祠的建成,最后提到汉武帝、汉宣帝两代以及后世帝王对祭祀的尊重和重视。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对于祭祀制度的重视程度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