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公二十八年,蔡景侯归自晋,入于郑。郑伯享之,不敬。子产曰:“蔡君其不免乎!曰其过此也,君使子展往劳于东门,而敖。吾曰:‘犹将更之。’今还,受享而惰,乃其心也。君小国,事大国,而惰敖以为己心,将得死乎?君若不免,必由其子。淫而不父,如是者必有子祸。”三十年,为世子般所杀。
襄公三十一年,公薨。季武子将立公子裯,穆叔曰:“是人也,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不度之人,鲜不为患。若果立,必为季氏忧。”武子弗听,卒立之。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是为昭公。立二十五年,听谗攻季氏。兵败,出奔,死于外。
襄公三十一年,卫北宫文子见楚令尹围之仪,言于卫侯曰:“令尹似君矣,将有它志;虽获其志,弗能终也。”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
诗句
- 襄公二十八年,蔡景侯归自晋,入于郑。
- 郑伯享之,不敬。
- 子产曰:“蔡君其不免乎!曰其过此也,君使子展往劳于东门,而敖。吾曰:‘犹将更之。’”
- 三十年,为世子般所杀。
- 襄公三十一年,公薨。
- 季武子将立公子裯,穆叔曰:“是人也,居丧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谓不度。”
- 比及葬,三易衰,衰衽如故衰。是为昭公。
- 立二十五年,听谗攻季氏。
- 兵败,出奔,死于外。
- 卫北宫文子见楚令尹围之仪,言于卫侯曰:“令尹似君矣,将有它志;虽获其志,弗能终也。”
- 公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诗》云‘敬慎威仪,惟民之则’,令尹无威仪,民无则焉。民所不则,以在民上,不可以终。”
译文
在公元前575年的某年,蔡景侯从晋国归来后到达郑国。郑国国君设宴款待他,但态度不恭敬,蔡景侯的家臣子产说:“蔡侯恐怕难以幸免于难了。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君王派人去慰劳东门的人,他们却表现得傲慢无礼。我曾经对他说:‘我们还会改变这种情况的。’现在他回来了,接受宴请却显得怠慢,这表明他的心已经变了。您作为小国国君,侍奉大国国君,却表现得如此怠慢无礼,这是把自己的心态当成了对待国君的标准,恐怕要遭殃了。如果他不能幸免于难,那一定是由于他的儿子的缘故。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亲都不如,那一定会有儿子来报复他。”后来蔡侯在位三十年被其儿子蔡般杀死。
在公元前571年,楚庄王去世。楚国的大臣季武子准备立公子裯为继承人,但他的叔叔穆叔劝阻他不要这样做。他告诉季武子:“这个人在服丧的时候却不表现出哀痛之情,他在哀悼时又流露出过分的喜悦表情。这叫做不懂得节制。不懂节制的人很少能够长久地保持地位的。如果最终真的立了他当国君,那么一定会成为你们季氏家族的大祸患。”但季武子没有听从穆叔的建议,最终还是立了公子裯为继承人。等到葬礼举行时,公子裯三次更换丧服,但是丧服的形制和原来的丧服一样。这就是历史上的昭公。昭公执政二十五年后,因为听了奸臣的话攻击季氏。战争失败,被迫逃亡到国外。最终在异国死去。
在公元前570年,卫国的北宫文子见到楚顷襄王的使者,并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国君。他对卫灵公说:“这位楚国的使者看上去很像您的国君,但他的心思并不忠诚。就算他能获得君主的信任,也无法长久地维持这种信任。”卫灵公问:“您怎么知道的?”北宫文子回答说:“《诗经》上有这样一句话:‘恭敬地保持自己的仪态,只有老百姓才会效仿他。’这位楚国使者没有威严的仪态,老百姓也就不会有效仿他的行为。老百姓如果没有效仿的对象,就会把他当作高高在上的人物。这样的人是不能长久地维持自己的统治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