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十五年,邾隐公朝于鲁,执玉高,其容仰。公受玉卑,其容俯。子赣观焉,曰:“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将左右周施,进退俯仰,于是乎取之;朝祀丧戎,于是乎观之。今正月相朝,而皆不度,心已亡矣。嘉事不体,何以能久?高仰,骄也;卑俯,替也。骄近乱,替近疾。君为主,其先亡乎!”
庶征之恒雨,刘歆以为《春秋》大雨也。刘向以为大水。
隐公九年“三月癸酉,大雨,震电;庚辰,大雨雪”。大雨,雨水也;震,雷也。刘歆以为三月癸酉,于历数春分后一日,始震电之时也,当雨,而不当大雨。大雨,常雨之罚也。于始震电八日之间而大雨雪,常寒之罚也。刘向以为周三月,今正月也,当雨水,雪杂雨,雷电未可以发也。既已发也,则雪不当复降。皆失节,故谓之异。于《易》,雷以二月出,其卦曰“豫”,言万物随雷出地,皆逸豫也。以八月入,其卦曰“归妹”,言雷复归。入地则孕毓根核,保藏蛰虫,避盛阴之害;出地则养长华实,发扬隐伏,宣盛阳之德。入能除害,出能兴利,人君之象也。是时,隐以弟桓幼,代而摄立。公子翚见隐居位已久,劝之遂立。隐既不许,翚惧而易其辞,遂与桓共杀隐。天见其将然,故正月大雨水而雷电。是阳不闭阴,出涉危难而害万物。天戒若曰,为君失时,贼弟佞臣将作乱矣。后八日大雨雪,阴见间隙而胜阳,篡杀之祸将成也。公不寤,后二年而杀。
诗句:**“定公十五年,邾隐公朝鲁,执玉高,其容仰;鲁公受玉卑,其容俯。” **
译文:
从礼仪中可以看出,两位国君都有死亡的征兆。礼是生死存亡的根本,它关乎于人的进退、俯仰之间。如果行礼时态度傲慢则预示有灾祸,谦卑则意味着有喜事。子赣观礼后指出,两位国君都有死亡的征兆。
注释:
- 定公十五年: 定公元年(公元前506年至前494年),是春秋时期的鲁国君主之一。
- 邾隐公朝鲁: 邾国是春秋时期一个较为弱小的国家,隐公则是邾国的君主。
- 执玉高: “执玉”是指接受礼物或进行仪式时拿的玉制礼品,“高”指的是持物的方式,即端庄且有分量。
- 其容仰: 这个成语描述的是隐公的表情和态度,“仰”意味着面带傲慢或不敬。
- 鲁公受玉卑: “受玉”是指接受礼物或进行仪式时的礼节动作,“卑”指的是态度谦恭或者卑微。
- 容俯: 同上,“俯”表示态度谦逊或低头。
- 礼: “礼”在古代中国是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涉及各种场合的行为准则。
- 死生存亡之体: “死生存亡”指生命的存在与消亡,“体”在这里是指根本或基础。
- 将左右周施: “将”表示将要,“左右”通常指周围的环境和条件,“周施”意为周到细致地施行或运用。
- 进退俯仰: “进退”指行动的方向和方式,“俯仰”形容人的姿态和表情。
- 朝祀丧戎: “朝祀”指祭祀活动,常用于国家大事,“丧戎”指丧事和军事事务,这里可能指处理国家的紧急事务。
-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五事”泛指五种基本的美德或能力。“貌”指容貌,“言”指语言,“视”指视力,“听”指听力,“思”指思考。这些品质被视为君子所应具备的。
- 恭、从、明、聪、睿: “恭”、“从”、“明”、“聪”、“睿”都是形容人的品质,如恭敬、服从、聪明、敏锐等。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邾隐公和鲁公在朝见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反映了两人各自的命运。其中,“以礼观之,二君者皆有死亡焉”表达了从礼节的角度分析,这两位国君都面临着潜在的危机。此外,诗中通过对比二人的态度,揭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及其命运走向。整体来看,此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教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与政治地位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