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十三年,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伐秦。成肃公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礼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惇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膰,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五月,成肃公卒。
成公十四年,卫定公享苦成叔,甯惠子相。苦成叔敖,E5B8子曰:“苦成家其亡乎!古之为享食也,以观威仪省祸福也。故《诗》曰:‘D9EE觥其觩,旨酒思柔,匪D86D匪傲,万福来求。’今夫子傲,取祸之道也。”后三年,苦成家亡。
襄公七年,卫孙文子聘于鲁,君登亦登。叔孙穆子相,趋进曰:“诸侯之会,寡君未尝后卫君。今吾子不后寡君,寡君未知所过,吾子其少安!孙子亡辞,亦亡悛容。穆子曰:“孙子必亡,为臣而君,过而不悛,亡之本也。”十四年,孙子逐其君而外叛。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中的成公十三年,诸侯朝王,遂从刘康公伐秦。成肃公受脤于社,不敬。刘子曰:“吾闻之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礼义动作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能者养以之福,不能者败以取祸,是故君子勤礼小人尽力。勤礼莫如致敬,尽力莫如敦笃。敬在养神,笃在守业。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祀有执旙,戎有受脤,神之大节也。今成子惰,弃其命矣,其不反乎!”
这段文字出自《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其中详细记录了成公十三年的事件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首先,描述了诸侯朝王后跟随刘康公伐秦的经过,其中提到成肃公在接受祭祀时不敬,刘子对此进行了评论,认为民众应该受到天地的庇护而生,因此应该有礼义和行为规范来稳定这种状态。他进一步指出,能够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福祉的人将得到福报,而无法做到的人则可能因为错误的行为而招来灾祸。
文中提到诸侯朝王结束后不久就去世的成肃公,刘子对此表示哀悼,并预言成子将会失去他的王位。这反映了刘子对政治权力的敏锐观察和深刻分析能力,以及他对于国家兴衰的预测力。
文中还讨论了祭祀和战争的重要性,指出祭祀是国家大事之一,涉及到神明和先祖的尊敬;而战争中的士兵需要接受严格的礼仪训练,以确保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
这一事件不仅揭示了古代社会对于礼仪的重视,而且体现了刘子作为智者对于政治、道德和历史的见解。通过对这段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文化背景和政治理念,以及这些理念是如何影响历史的进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