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成公十六年,公会诸侯于周,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告公曰:“晋将有乱。”鲁侯曰:“敢问天道也?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殆必祸者也。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处谊,足以步目。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曰绝其谊;足高,曰弃其德;言爽,曰反其信;听淫,曰离其名。夫目以处谊,足以践德,口以庇信,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后二年,晋人杀厉公。凡此属,皆貌不恭之咎云。
诗句释义及赏析: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记载,在史记中记载,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6年),鲁侯与诸侯于周会合,期间单襄公观察到晋国厉公的仪态。他观察到晋国厉公目光远大而步伐高迈,于是向鲁侯报告:“晋将有乱。”鲁侯询问这是天道还是人事原因,单襄公回答:“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殆必祸者也。”
“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 这句话说明了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事物的,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容貌和举止,就能大致了解他的心意。如果一个人的眼睛不聚焦于实际事物,那么这个人心术不正,难以长久。
“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 这句话表明一个国家或领导者如果能在各种场合下都保持端正的言行、正确的视听,那么他的德行就可以得到彰显。
“视远,曰绝其谊;足高,曰弃其德;言爽,曰反其信;听淫,曰离其名。” 这是对前面提到的“目、体不相从”的解释,即眼睛不能专注地注视某物,脚步不能平稳地站立,说话不清晰直白,听声音不专注等行为都是失职的表现。
单襄公预测晋国将会发生变乱,并且指出了晋国厉公的失态是由于他缺乏德行所致,从而暗示了晋国未来的不稳定。后来的两年里,晋国果然发生了政变,杀死了厉公。这些现象都被单襄公视为是外表不恭敬带来的灾祸。
译文: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中有这样的记录:在史记中记载,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6年)时,鲁侯与诸侯会合在周地。期间,晋国的厉公表现出一种不敬的态度:目光深远而脚步轻盈。单襄公注意到这一异常,认为这表示晋国将会有内乱发生。鲁侯对此感到惊讶,询问是否与天道有关还是人事原因。单襄公回答说:“我并非盲人和占卜者,如何知道天道?我见到晋君的面容,就知道他将有大难临头。”
紧接着,他进一步解释:“君子用眼来判定物体的性质,足以用来遵循它。因此通过观察一个人的容貌和举止,可以了解他的心意。”他警告说如果一个人的目光不能集中,步伐不稳,言语不清,耳朵听不专心,这些都说明此人内心不正。他预言晋国将会有灾难。随后的两年间,晋国果然出现了动乱。这些都是因为晋国厉公的外表不恭导致的。
注释:
- 鲁侯与诸侯:指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君主鲁成公以及其他国家的代表。
- 单襄公: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士人,被孔子称为“君子”,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 视远而足高:形容目光长远且步伐轻快。
- 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意味着眼神不在身体上,脚步也不在脚下。
- 步、言、视、听必皆无谪:指行走、说话、视觉和听觉都要没有过失。
- 偏丧有咎:意指偏颇或失职将招致灾祸。
- 国君在会:指国家领导人参与重要会议。
- 步、言、视、听:这里特指行走、讲话、看和听的行为。
- 德矣:意为德行得到了体现。
- 目以处谊:用目光来辨别礼节。
- 口以庇信:用嘴巴保护诚信。
- 耳以听名:用耳朵去辨识名称。
- 偏丧:偏斜、偏离正道。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单襄公对晋厉公行为的观察和分析,反映了古人对于政治道德和礼仪的重视。单襄公的言论不仅揭示了一个领导者应有的德行和风范,也警示了国家领导人在重大场合下的行为应当谨慎,以免给国家带来不良影响。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人文精神,强调了个人修养与国家安危之间的密切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