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氏传》桓公十三年,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驭曰:“莫嚣必败,举止高,心不固矣。”遽见楚子以告。楚子使赖人追之,弗及。莫嚣行,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人军之,大败。莫嚣缢死。
釐公十一年,周使内史过赐晋惠公命,受玉,惰。过归告王曰:“晋侯其无后乎!王赐之命,而惰于受瑞,先自弃也已,其何继之有!礼,国之干也;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礼不行则上下昏,何以长世!”二十一年,晋惠公卒,子怀公立,晋人杀之,更立文公。
成公十三年,晋侯使郤绮乞师于鲁,将事不敬。孟献子曰:“郤氏其亡乎!礼,身之干也;敬,身之基也。郤子无基。且先君之嗣卿也,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十七年,郤氏亡。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原文:
《经》曰:“羞用五事。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译文:
《经》指出,“在五个方面都应该表现出敬意”,即外貌、言语、举止、聆听和思考。其中,外貌要恭敬,言语要顺从,举止要明亮,聆听要聪敏,思考要睿智。
注释:
- “经”指的是古代的经典著作或权威言论,如孔子的《论语》。
- “羞用五事”是说在这五种行为中都应保持敬意。
- “五事”是指人的五个基本行为,包括外貌、言语、举止、聆听和思考。
-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分别描述了这五种行为应该具备的品质:外貌端庄、言语听从、举止光明、聆听清晰、思考深刻。
- “貌曰恭”意为外表要恭敬;“言曰从”意味着言语要顺从;“视曰明”表示举止要光明磊落;“听曰聪”强调聆听时要敏锐聪明;“思曰睿”则要求思考时要有远见卓识。
赏析:
《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所记载的内容反映了古代对礼仪的重视,特别是对于个人行为和社交礼仪的具体要求。通过这段经文,我们可以看到古人对于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表现自己的看法。例如,“貌曰恭”强调了个人的外在形象和仪态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个人修养的体现。同样地,“言曰从”则强调了言辞的重要性,一个善于沟通的人能够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此外,“视听听思”四个词的组合进一步强调了全面考虑问题的重要性,只有全面了解事物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总的来说,《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为我们提供了关于礼仪、修养和人际交往的重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