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又食其角。”刘向以为,近青祥,亦牛祸也,不敬而C768F178之所致也。昔周公制礼乐,成周道,故成王命鲁郊祀天地,以尊周公。至成公时,三家始颛政,鲁将从此衰。天愍周公之德,痛其将有败亡之祸,故于郊祭而见戒云。鼠,小虫,性盗窃;鼷,又其小者也。牛,大畜,祭天尊物也。角,兵象,在上,君威也。小小鼷鼠,食至尊之牛角,象季氏乃陪臣盗窃之人,将执国命以伤君威而害周公之祀也。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天重语之也。成公怠慢昏乱,遂君臣更执于晋。至于襄公,晋为溴梁之会,天下大夫皆夺君政。其后三家逐昭公,卒死于外,几绝周公之祀。董仲舒以为,鼷鼠食郊牛,皆养牲不谨也。京房《易传》曰:“祭天不慎,厥妖鼷鼠啮郊牛角。”
诗句:成公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又食其角。”
译文:在成公七年的一月,一种小老鼠吃掉了祭天的牛角。为了驱邪,人们又换了一头牛来祭祀,但是小老鼠又一次吃掉了牛角。
注释:成公七年,指的是西周的成王时期,这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年份。“正月”是指农历的正月,这个时候是新年伊始的季节。“鼷鼠”是一种小型老鼠,“食郊牛角”意味着这种小老鼠攻击并吃掉了祭祀用的牛角。这种行为在当时被视为不祥之兆,因为牛角代表着尊贵和神圣。“改卜牛”表明人们在祭祀时采取了新的措施,即更换了祭祀用的牛来进行祭祀。然而,小老鼠再次攻击并吃掉了这头新换的牛,这被认为是天意的警示,预示着未来可能会有灾难发生。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对祭祀活动中动物角色的重视。它不仅展示了古代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也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秩序和国家命运的关注。在古代中国,这种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与国家的兴衰、政权的更迭紧密相关联。这首诗中的“鼷鼠食郊牛角”,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自然现象描述,更是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状况的一种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