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公十五年“正月,鼷鼠食郊牛,牛死”。刘向以为,定公知季氏逐昭公,罪恶如彼,亲用孔子为夹谷之会,齐人俫归郓、讠雚、龟阴之田,圣德如此,反用季桓子,淫于女乐,而退孔子,无道甚矣。《诗》曰:“人而亡仪,不死何为!”是岁五月,定公薨,牛死之应也。京房《易传》曰:“子不子,鼠食其郊牛。”
哀公元年“正月,鼷鼠食郊牛”。刘向以为,天意汲汲于用圣人,逐三家,故复见戒也。哀公年少,不亲见昭公之事,故见败亡之异。已而哀不寤,身奔于粤,此其效也。
昭帝元凤元年九月,燕有黄鼠衔其尾舞王宫端门中,王往视之,鼠舞如故。王使吏以酒脯祠,鼠舞不休,一日一夜死。近黄祥,时燕剌王旦谋反将死之象也。其月,发觉伏辜。京房《易传》曰:“诛不原情,厥妖鼠舞门。”
诗句翻译:
定公十五年“正月,鼷鼠食郊牛,牛死”。刘向以为,定公知季氏逐昭公,罪恶如彼,亲用孔子为夹谷之会,齐人俫归郓、讠雚、龟阴之田,圣德如此,反用季桓子,淫于女乐,而退孔子,无道甚矣。《诗》曰:“人而亡仪,不死何为!”是岁五月,定公薨,牛死之应也。京房《易传》曰:“子不子,鼠食其郊牛。”
注释:
- 定公十五年:指公元前574年。
- “正月”:指的是春季的第一个月。
- 鼷鼠:一种老鼠,体型较小。
- 郊牛:古代帝王祭祀时使用的牲畜之一。
- 诛不原情:指责某人的行为缺乏正义感,没有考虑到事情的起因。
- 黄祥:即黄鼠,一种小型老鼠。
- 燕剌王旦谋反将死之象:燕国的一位名叫剌王旦的贵族因涉嫌谋反而被处死。
- 近黄祥:接近或出现类似黄鼠这样的预兆或现象。
- 王往视之:王(这里指燕王)前去观看。
- 改卜牛:因为出现了不吉的征兆而重新选择一头牛进行祭祀。
- 诛不原情,厥妖鼠舞门:《汉书·五行志》中的一句话,意指如果对某事缺乏正义感就会导致不良的预兆或现象出现。
- 昭帝元凤元年九月:指的是公元前80年。
- 燕有黄鼠衔其尾舞王宫端门中:描述在燕国的一座宫殿的门中,出现了一只黄色的小老鼠,它跳着舞。
- 王往视之:燕王前往观察。
- 之正门:指的是宫殿的主要门。
- 秋,齐侯,卫侯伐晋:秋天的时候,齐国和卫国两国联合起来攻打晋国。
- 夫屯昼 夜 九日,如子西之素:描述在战争中日夜不停战斗了九天,就像当年伍员对待过浇的方式一样。
- 蔡于是乎请迁于吴:蔡国因此请求将都城迁移到吴国。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混乱局面。刘向认为定公由于知道季氏驱逐昭公的事件,所以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他不仅使用了孔子作为外交谈判的手段,还通过与齐国人的联盟来归还土地给昭公。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季桓子继续沉湎于女色之中,最终导致定公去世。这一系列的事件被视为是不道德且无道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