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帝建始四年九月,长安城南有鼠衔黄蒿、柏叶,上民冢柏及榆树上为巢,桐柏尤多。巢中无子,皆有干鼠矢数十。时议臣以为恐有水灾。鼠,盗窃小虫,夜出昼匿;今昼去穴而登木,象贱人将居显贵之位也。桐柏,卫思后园所在也。其后,赵皇后自微贱登至尊,与卫后同类。赵后终无子而为害。明年,有鸢焚巢,杀子之异也。天象仍见,甚可畏也。一曰,皆王莽窃位之象云。京房《易传》曰:“臣私禄罔辟,厥妖鼠巢。”

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坏”。近金沴木,木动也。先是,冬,釐公薨,十六月乃作主。后六月,又吉D63A于太庙而致釐公,《春秋》讥之。经曰:“大事于太庙,跻釐公。”《左氏》说曰:太庙,周公之庙,飨有礼义者也;祀,国之大事也。恶其乱国之大事于太庙,胡言大事也。跻,登也,登釐公于愍公上,逆祀也。釐虽愍之庶兄,尝为愍臣,臣子一例,不得在愍上,又未三年而吉D63A,前后乱贤父圣祖之大礼,内为貌不恭而狂,外为言不从而僭。故是岁自十二月不雨,至于秋七月。后年,若是者三,而太室屋坏矣。前堂曰太庙,中央曰太室;屋,其上重层尊高者也,象鲁自是陵夷,将堕周公之祀也。《穀梁》、《公羊经》曰,世室,鲁公伯禽之庙也。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大事者,祫祭也。跻釐公者,先祢后祖也。

诗句原文及译文

经曰:“羞用五事。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日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latex
\begin{quote}
经曰(《诗经》):“羞用五事。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日思。 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end{quote}

诗句释义:这句诗出自《诗经》,描述了五种品德的重要性。其中“羞用五事”意味着不应该过多地使用这五种品质。具体来说,“貌”指的是容貌端庄,“言”指的是语言表达要恭敬,“视”指的是目光明亮,“听”指的是听力敏锐,“思”指的是思维敏捷而深远。整首诗表达了对这五种美德的重视,认为它们在人们的行为和决策中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个人品行和智慧的重视。在《诗经》的时代背景下,诗人通过简洁的词汇传达了深刻的道德观念。这些品德不仅在当时被视为个人修养的基础,也体现了一种理想的人格典范。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君子形象的期待,即一个内外兼修的人应该具备这些美德。

关键词解释

  • 羞用五事:表示不应该过分依赖或滥用这些品德。
  • 貌、言、视、听、思:分别指人的外貌、言辞、目光、听觉和思考能力。
  • 恭、从、明、聪、睿:这些都是形容品德的形容词,分别表示庄重、顺从、明亮、敏锐和聪明。

背景分析
根据《汉书·志·五行志中之上》,这段文字可能与古代中国的天文观测、政治变动或自然灾害有关。它可能是对某些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的记录和反思,通过对这些品德的描述来反映当时社会的道德标准和政治理念。

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颂扬,也是对古代理想人格的一种描述。通过对这些品德的强调,古人希望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在追求个人成就的同时,也能关注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