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曰:「伊涉相太戊,亳有祥桑谷共生。」传曰:「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伊陟戒以修德,而木枯。」刘向以为殷道既衰,高宗承敝而起,尽凉阴之哀,天下应之,既获显荣,怠于政事,国将危亡,故桑谷之异见。桑犹丧也,谷犹生也,杀生之秉失而在下,近草妖也。一曰,野木生朝而暴长,小人将暴在大臣之位,危亡国家,象朝将为虚之应也。
书序又曰:「高宗祭成汤,有蜚雉登鼎耳而雊。」祖己曰:「惟先假王,正厥事。」刘向以为雉雊鸣者雄也,以赤色为主。于易,离为雉,雉,南方,近赤祥也。刘歆以为羽虫之孽。易有鼎卦,鼎,宗庙之器,主器奉宗庙者长子也。野鸟自外来,入为宗庙器主,是继嗣将易也。一曰,鼎三足,三公象,而以耳行。野鸟居鼎耳,小人将居公位,败宗庙之祀。野木生朝,野鸟入庙,败亡之异也。武丁恐骇,谋于忠贤,修德而正事,内举傅说,授以国政,外伐鬼方,以安诸夏,故能攘木鸟之妖,致百年之寿,所谓「六沴作见,若是共御,五福乃降,用章于下」者也。一曰,金沴木曰木不曲直。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天文、地理和自然现象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变化规律的观察和理解。下面我将逐句进行解读:
- 原文释义:
- “伊涉相太戊,亳有祥桑谷共生。”
这段古文描述了古代帝王太戊时期,亳地出现了祥瑞的现象,即桑树和谷子同时生长。这里的“祥”指的是吉祥的预兆,表示这是一件值得庆祝的事情。
- 译文: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记载:“伊涉相太戊,亳有祥桑谷共生。”
- 传曰:“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伊陟戒以修德,而木枯。”
这里引用了一段历史文献中的记载,描述了在太戊时期的一天早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树木——桑树和谷树同时生长的景象。这种景象持续了七天,最终导致一棵大树被修剪掉,象征着道德的修养和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 赏析:
- 这一段文字通过描绘桑树和谷树同时生长的场景,强调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紧密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象征性的图景,寓意着自然界的变化与人类社会的道德修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界现象的敬畏之心以及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视。
通过深入解读《汉书·五行志中之下》,我们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这些知识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现实意义,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困难,实现个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