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帝二年六月,淮南王都寿春大风毁民室,杀人。刘向以为,是岁南越反,攻淮南边,淮南王长破之,后年入朝,杀汉故丞相壁阳侯,上赦之,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见异不寤,后迁于蜀,道死EF63。
文帝五年,吴暴风雨,坏城官府民室。时吴王濞谋为逆乱,天戒数见,终不改寤,后卒诛灭。
五年十月,楚王都彭城大风从东南来,毁市门,杀人。是月王戊初嗣立,后坐淫削国,与吴王谋反,刑谏者。吴在楚东南,天戒若曰,勿与吴为恶,将败市朝。王戊不寤,卒随吴亡。
昭帝元凤元年,燕王都蓟大风雨,拔宫中树七围以上十六枚,坏城楼。燕王旦不寤,谋反发觉,卒伏其辜。
釐公十五年“九月己卯晦,震夷伯之庙”。刘向以为,晦,暝也;震,雷也。夷伯,世大夫,正昼雷,其庙独冥。天戒若曰。勿使大夫世官,将专事暝晦。明年,公子季友卒,果世官,政在季氏。至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正昼皆暝,阴为阳,臣制君也。成公不寤,其冬季氏杀公子偃。季氏萌于釐公,大于成公,此其应也。董仲舒以为,夷伯,季氏之孚也,陪臣不当有庙。震者,雷也,晦暝,雷击其庙,明当绝去僭差之类也。向又以为此皆所谓夜妖者也。刘歆以为《春秋》及朔言朔,及晦言晦,人道所不及,则天震之。展氏有隐慝,故天加诛于其祖夷伯之庙以谴告之也。
诗句:文帝二年六月,淮南王都寿春大风毁民室,杀人。刘向以为,是岁南越反,攻淮南边,淮南王长破之,后年入朝,杀汉故丞相壁阳侯,上赦之,归聚奸人谋逆乱,自称东帝,见异不寤,后迁于蜀,道死EF63。
译文:文帝二年(前178年)六月,淮南国寿春发生了大风暴,摧毁了百姓房屋,造成人员伤亡。刘向认为这是南越反叛,进攻淮南边疆,淮南王刘长打败了南越之后,又回到京城,杀害了汉朝的旧丞相魏王侯。汉文帝因此赦免了他,他收罗了一批奸人策划叛乱,自称为“东帝”,对不同寻常的事物视而不见,后来被贬往四川途中去世。EF63。
注释:文帝二年,即汉文帝前178年。淮南王都寿春指淮南国的首都寿春。大风毁民室,指暴风袭击并损坏了许多民房。杀人,指由于风暴造成的人员伤亡。刘向认为,这是南越反叛,攻掠淮南边境。淮南王刘长打败南越之后,又返回京城,杀害了汉朝的旧丞相魏王侯。上赦之,指汉文帝赦免了他。归聚奸人谋逆乱,指他收罗了一批奸人策划叛乱。自称东帝,指他自称为皇帝。见异不寤,指他对不同寻常的事物视而不见。后迁于蜀,道死EF63,指他后来被贬至四川途中去世。EF63可能是一个打字或输入错误,这里无法确定具体的含义。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汉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自然灾害。文帝二年的六次天灾,包括大风、暴风雨、雷击和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事件,展示了汉朝当时社会的不稳定性和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诗中的淮南王因风灾而引发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体现了古代帝王与民众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自然灾害对社会秩序的冲击。此外,诗中提到的“东帝”一词,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权力和地位的不同看法和态度。这些内容不仅反映了汉朝时期的社会状况,还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和复杂政治局势时所表现出的各种情感和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