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皆月晦云。

隐公五年“秋,螟”。董仲舒、刘向以为时公观渔于棠,贪利之应也。刘歆以为又逆臧釐伯之谏,贪利区F178,以生裸虫之孽也。

八年“九月,螟”。时郑伯以邴将易许田,有贪利心。京房《易传》曰:“臣安禄兹谓贪,厥灾虫,虫食根。德无常兹谓烦,虫食叶。不绌无德,虫食本。与东作争,兹谓不时,虫食节。蔽恶生孽,虫食心。”

严公六年“秋,螟”。董仲舒、刘向以为,先是,卫侯朔出奔齐,齐侯会诸侯纳朔,许诸侯赂。齐人归卫宝,鲁受之,贪利应也。

文帝后六年秋,螟。是岁,匈奴大入上郡、云中,烽火通长安,遣三将军屯边,三将军屯京师。

宣公三年,“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刘向以为近牛祸也。是时,宣公与公子遂谋共杀子赤而立,又以丧娶,区F178昏乱。乱成于口,幸有季文子得免于祸,天犹恶之,生则不飨其祀,死则灾燔其庙。董仲舒指略同。

诗句

  1. 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
  • 注释:晋国的成公(公元前578年)在十六年六月甲日(农历五月三十,即夏历五月二十九),和楚国的子以及郑国的国君交战,地点是鄢陵。
  1. 隐公五年“秋,螟”
  • 注释:中国春秋时期的鲁国隐公在五年前的秋天(农历九月)发生了螟灾。
  1. 八年“九月,螟”
  • 注释:同样是在中国的春秋时期,齐国的隐公八年(农历九月)也发生了螟虫灾害。
  1. 严公六年“秋,螟”
  • 注释:公元前490年的春秋时期,中国严国的君主在六年前的秋天(农历秋季)遭受了螟灾。
  1. 文帝后六年秋,螟
  • 注释:指西汉文帝之后六年的秋天(农历八月或九月),匈奴大规模入侵上郡和云中地区,导致烽火信号通向长安,因此派遣三支军队驻扎边疆。
  1. 宣公三年,“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
  • 注释:指的是公元前593年,中国宣公在三年前的春天(农历四月或五月)进行郊祭时,牛角受伤,后来更换了一头牛但不幸死亡。

译文

  1. 成公十六年:“六月甲午晦,晋侯及楚子、郑伯战于鄢陵”。都是说这天是月黑天暗。

  2. 隐公五年:“秋,螟”。董仲舒、刘向认为当时公在棠地观看渔获,这是贪利的预兆。刘歆则认为是违背臧釐伯的劝告,贪利导致的虫灾。

  3. 八年:“九月,螟”。当时郑君因为邴地将土地卖给许国,有贪婪之心。京房《易传》记载道:“臣安禄兹谓贪,厥灾虫,虫食根。德无常兹谓烦,虫食叶。不绌无德,虫食本。与东作争,兹谓不时,虫食节。蔽恶生孽,虫食心。”

  4. 严公六年:“秋,螟”。董仲舒、刘向认为这是之前卫侯朔出逃至齐国,齐王会合诸侯迎接他并接纳他为诸侯,这体现了诸侯间的贪婪心态。

  5. 文帝后六年秋:“螟”。那一年,匈奴大举进入上郡和云中地区,烽火通到了长安城,朝廷派遣三支军队驻扎边疆。

  6. 宣公三年:“郊牛之口伤,改卜牛,牛死”。刘向认为这次事件是因为牛角受伤,后来改换了一头牛但还是失败了。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中国历史上多个朝代在不同季节发生自然灾害和军事冲突的事件。诗中的关键词如“螟”(一种昆虫)和“螟灾”(昆虫引起的灾害),揭示了这些事件的自然原因。同时,通过历史事件的记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社会背景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此外,诗中的天文术语如“月黑天暗”、“星象”等也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和解读,展现了古代人们对自然界规律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