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皆郑分也。本周宣王弟友为周司徒,食采于宗周畿内,是为郑。郑桓公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何所可以逃死?”史伯曰:“四方之国,非王母弟甥舅则夷狄,不可入也。其济、洛、河、颍之间乎!子男之国,虢、会为大,恃势与险,崇侈贪冒,君若寄帑与贿,周乱而敝,必将背君;君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亡不克矣。”公曰:“南方不可乎?”对曰:“夫楚,重黎之后也,黎为高辛氏火正,昭显天地,以生柔嘉之材。姜、嬴、荆、芈,实与诸姬代相干也。姜,伯夷之后也;嬴,伯益之后也。伯夷能礼于神以佐尧,伯益能仪百物以佐舜,其后皆不失祠,而未有兴者,周衰将起,不可逼也。”桓公从其言,乃东寄帑与贿,虢、会受之。后三年,幽王败,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会之地,右雒左泲,食溱、洧焉。土<阝医>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郑诗》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又曰:“溱与洧方灌灌兮,士与女方秉菅兮。”“恂盱且乐,惟士与女,伊其相谑。”此其风也。吴札闻《郑》之歌,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之乎?”自武公后二十三世,为韩所灭。

郑国,今属河南新郑,古时为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地。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均为其分封之地。据《汉书·地理志下》,郑桓公向史伯询问避难之所,史伯建议避入“四方之国”或“子男之国”。最终,郑桓公选择东迁至成周,并成功安定了虢、会之地。

诗中的“郑国,今河南之新郑,本高辛氏火正祝融之虚也。” 描述的是郑国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这里的“火正”一词来源于古代的天文历法,郑国的地理环境与天文现象息息相关。高辛氏作为华夏族群的始祖,其后裔郑国继承了这一族群的文化传统。

“及成皋、荥阳,颍川之崇高、阳城,皆郑分也。” 展示了郑国在地理上的分布及其与周边地区的紧密联系。成皋、荥阳等地是郑国的边境城市,而颍川的崇高、阳城则是郑国的重要分地。这些地方不仅政治上重要,也是文化和经济的中心。

“及成周之众,奉辞伐罪,亡不克矣。” 描述了郑桓公利用地理优势进行防御和扩张的历史事件。面对王室多故的局势,郑桓公选择了向东迁移,并在成周集结了强大的军队。他们通过武力和政治手段,成功地巩固了在新占领地区的统治地位。这体现了地理条件对一个国家政治决策的影响。

“自武公后二十三世,为韩所灭。” 揭示了郑国最终被邻近国家吞并的历史过程。虽然郑桓公东迁后一度稳固了政权,但最终仍被邻近的强国韩国所取代,显示了一个弱小国家在大国竞争中的悲剧命运。

这段历史不仅是对一个具体地点的描述,更是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地理战略重要性的深刻体现。从郑国的地理位置到最终被吞并的历史,都反映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依赖和利用,以及这种依赖如何影响国家的政治和军事策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