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意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度淮,信乃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梁败,又属项羽,为郎中。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
韩信,淮阴人也。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为商贾,常从人寄食。其母死无以葬,乃行营高燥地,令傍可置万家者。信从下乡南昌亭长食,亭长妻苦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自绝去。至城下钓,有一漂母哀之,饭信,意漂数十日。信谓漂母曰:“吾必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淮阴少年又侮信曰:“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众辱信曰:“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于是信孰视,俯出跨下。一市皆笑信,以为怯。及项梁度淮,信乃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梁败,又属项羽,为郎中。信数以策干项羽,羽弗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畴十三人皆已斩,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而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弗斩。与语,大说之,言于汉王。汉王以为治粟都尉,上未奇之也。
译文:
韩信(韩信),是淮阴人。他家境贫寒没有背景,无法通过选拔进入朝廷做官,也没有能力自己经商致富,常常依靠别人生活。在母亲去世后,他没有钱安葬她,便在一个干燥的地方挖了一块地盘,希望旁边能安置上千户人家。韩信曾经向下乡的南昌亭长讨要饭吃,但亭长的夫人却很嫌弃他,让他早晨吃粗茶淡饭。韩信知道她的意思后,便不再去那里讨饭了。后来韩信到了城外的一个地方钓鱼,有一位老妇人可怜他,给他煮了饭,并告诉他可以在这里住一段时间。韩信感激地说:“我一定会重重地报答您。”老妇人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力更生,我只能可怜你一个年轻人给我做饭吃饭,难道还指望我报答?”淮阴的年轻人们又欺负韩信说:“虽然你现在长大了,喜欢佩带刀剑,但是很胆小。”众人侮辱韩信说:“能死的就刺我;不能死的就从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看了看他们,然后低下头从他们的胯下钻了过去。全城的人都嘲笑韩信,认为他是一个胆小鬼。
赏析:
韩信的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和讽刺性。他出身贫寒、性格内向、遭遇挫折却又坚韧不拔的性格特点被作者生动地描绘出来。他的经历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底层百姓的冷漠和残酷,同时也展现了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韩信的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体现了个人的奋斗精神,也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1.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汉代初期,这个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环境对韩信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韩信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挫折和转折,这些经历使他更加成熟和坚韧。他在面对困难时表现出的勇气和智慧令人敬佩。
3. 韩信的故事还揭示了当时社会对于下层民众的歧视和压迫。他的遭遇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问题,即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4. 韩信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备受推崇。他的勇敢、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5. 韩信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权力、道德和人性的思考。他的事迹激励着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信念和勇气,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
注释:
- 淮阴: 淮阴侯的封号,位于今天的中国江苏省淮安市,是汉代的一个地名。
- 家贫无行: 贫穷且没有正当职业,无法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或从事商业活动。
- 推择: 推选或选举。
- 治生: 管理生计。
- 商贾: 商人。
- 南昌亭长: 指在南昌地区的一个小官吏职位,负责地方治安和征收税收等任务。
- 滕公: 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名滕公,因救韩信而闻名。
- 诣: 到……去。
- 陈豨: 西汉末期的将领,曾被封为代王、长沙王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