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闻故前将军萧望之等,皆忠正无私,欲致大治,忤于贵戚尚书。今道路人闻望之等复进,以为且复见毁谗,必曰尝有过之臣不宜复用,是大不然。臣闻春秋地震,为在位执政太盛也,不为三独夫动,亦已明矣。且往者高皇帝时,季布有罪,至于夷灭,后赦以为将军,高后、孝文之间卒为名臣。孝武帝时,皃宽有重罪系,按道侯韩说谏曰:“前吾丘寿王死,陛下至今恨之;今杀宽,后将复大恨矣!”上感其言,遂贳宽,复用之,位至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未有及宽者也。又董仲舒坐私为灾异书,主父偃取奏之,下吏,罪至不道,幸蒙不诛,复为太中大夫、胶西相,以老病免归。汉有所欲兴,常有诏问。仲舒为世儒宗,定议有益天下。孝宣皇帝时,夏侯胜坐诽谤系狱三年,免为庶人。宣帝复用胜,至长信少府、太子太傅,名敢直言,天下美之。若乃群臣,多此比类,难一二记。有过之臣,无负国家,有益天下,此四臣者,足以观矣。
萧望之与董仲舒:忠正与理想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生活在汉武帝统治的汉朝。他以高尚的品德,深厚的学识,以及在政治风波中保持坚定立场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后世的敬仰。同时,董仲舒作为西汉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其对“天人感应”理论的贡献,也体现了其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创新应用。两人虽身处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以自己的方式诠释了儒家思想,展现了古代士人的忠诚与担当。
当道路人言传,汉元帝时期,望之再次得到提拔,成为光禄大夫和太子太傅,他敢于直言进谏,为国分忧。而此时,董仲舒因直言犯颜而被下狱,尽管最终被赦免,但他的名誉却受到了损害。面对这些挑战,他们二人的选择截然不同,但都表现出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风貌——忠诚正直,不畏权势。
望之在《汉书》中的形象,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勇于实践的学者形象。他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在政治风波中显示出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的魄力。当他面临权力斗争时,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这种坚持不仅保护了自己的清誉,也维护了儒家思想的纯洁性。相比之下,董仲舒虽然也遭受了政治上的打击,但他更多的是从理论上寻求自我救赎和突破,他的“天人感应”理论成为了封建社会统治的理论工具,影响深远。
萧望之的生平和事迹,让我们认识到一个理想的士人应当具备的品质:既要有坚定的信仰和独立的人格,也要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复杂的现实。而董仲舒则展示了一位儒生在动荡的时代里,如何通过深入挖掘儒家经典中的哲学思想,来应对现实挑战。
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故事,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后世的一种启迪。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坚守原则、追求真理的人终将得到历史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