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前幸得以骨肉备九卿,奉法不谨,乃复蒙恩。窃见灾异并起,天地失常,征表为国。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圳亩,犹不忘君,忄卷々之义也。况重以骨肉之亲,又加以旧恩未报乎!欲竭愚诚,又恐越职,然惟二恩未报,忠臣之义,一杼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
臣闻舜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故箫《韶》九成,而凤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四海之内,靡不和定。及至周文,开墓西郊,杂遝众贤,罔不肃和,崇推让之风,以销分争之讼。文王既没,周公思慕,歌咏文王之德,其《诗》曰:“于穆清庙,肃雍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当此之时,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故尽得其欢心,以事其先祖。其《诗》曰:“有来雍雍,至止肃肃,相维辟公,天子穆穆。”言四方皆以和来也。诸侯和于下,天应报于上,故《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饴我釐麰”,釐麰,大麦也,始自天降。此皆以和致和,获天助也。
诗句:
臣前幸得以骨肉备九卿,奉法不谨,乃复蒙恩。窃见灾异并起,天地失常,征表为国。欲终不言,念忠臣虽在圳亩,犹不忘君,忄卷々之义也。况重以骨肉之亲,又加以旧恩未报乎!欲竭愚诚,又恐越职,然惟二恩未报,忠臣之义,一杼愚意,退就农亩,死无所恨。
译文:
我先前有幸能够作为宗室的后代担任九卿这样的官职,因为不遵守法律,又受到恩宠。我看到灾难和异常同时出现,天地失去了正常的秩序,这显示了国家的危机。我想继续沉默,因为忠心耿耿的大臣即使身在田间劳作,也不会忘记君主,这是忠诚的象征。更何况我们之间还有血缘关系,再加上过去的恩情还没有回报吗!我想要表达我的真诚,却又害怕超越自己职责的范围,但只有这两个恩情还没有报答,忠臣的责任,是我全部的思考,我将回到田野,死而无憾。
注释:
- “臣前” -> “臣”:自称。
- “幸” -> “荣幸、幸运”。
- “骨肉” -> “宗室的后代”。
- “备” -> “担任”。
- “奉法不谨” -> “不遵守法律”。
- “乃复蒙恩” -> “又受到恩宠”。
- “灾异并起” -> “灾难和异常同时出现”。
- “天地失常” -> “天地失去了正常的秩序”。
- “征表为国” -> “显示了国家的危机”。
- “欲终不言” -> “我想继续沉默”。
- “念忠臣” -> “忠心耿耿的大臣”。
- “虽在圳亩” -> “虽然在田间”。
- “犹不忘君” -> “也不会忘记君主”。
- “忄卷々” -> “忠诚的象征”。
- “况重以骨肉之亲” -> “何况我们之间还有血缘关系”。
- “又加以旧恩未报乎!” -> “再加上过去的恩情还没有回报吗!“。
- “欲竭愚诚” -> “想要表达我的真诚”。
- “又恐” -> “却害怕”。
- “越职” -> “超越自己职责的范围”。
- “然惟二恩未报” -> “但只有这两个恩情还没有报答”。
- “忠臣之义” -> “忠臣的责任”。
- “一杼愚意” -> “全部的思考”。
- “退就农亩” -> “将回到田野”。
- “死无所恨” -> “死而无憾”。
赏析:
这首诗是古代一位官员对自己的处境和责任的反思和表述。诗中表达了他因为不守法而被重新赋予官职,内心感到愧疚但又不想违背职责的心情。他看到了国家的危机,想到了忠臣即使在田间劳作也不会忘记君主的精神,并考虑到自己与君王之间的特殊关系和对过去恩情的承诺。最终,他想尽自己的所能贡献于国家,即便这样可能会让自己承担更大的风险,但在他认为,只要能为国家尽忠,哪怕是死亡也在所不惜。整首诗充满了忠诚、忧虑和责任感,展示了古代官员面对困境时的心理活动和道德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