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侯毕已受封,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秋时为谒者,进曰:“郡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今虽无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上曰:“善。”于是乃令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上曰:“吾闻进贤受上赏,萧何功虽高,待鄂君乃得明。”于是因鄂秋故所食关内侯邑二千户,封为安平侯。是日,悉封何父母兄弟十余人,皆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钱二也”。

诗句

1 列侯毕已受封:所有被封的侯爵都已接受了封赏。

  1. 奏位次:指排列次序,即在封号序列中的位置。
  2. 皆曰:都说。
  3. 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平阳侯曹参身上有七十处伤。
  4. 攻城略地:攻取城池和占领土地。
  5. 功最多:功劳最大。
  6. 宜第一:应该排名第一。
  7. 鄂秋时为谒者:鄂秋那时担任谒者(一种宫廷官职)。
  8. 进曰:进言。
  9. 郡臣议皆误:郡中的大臣们的意见都是错误的。
  10. 夫萧何虽有野战略地之功:萧何虽然有野外作战和征战边疆的功绩。
  11. 此特一时之事:这仅仅是一时的事情。
  12. 上与楚相距五岁:汉文帝与楚军对峙了五年。
  13. 失军亡众,跳身遁者数矣:失去了军队和众多士兵,多次逃跑。
  14. 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然而萧何经常从关中派遣军队来补充他的空缺。
  15. 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会上乏绝者数矣:不是皇帝亲自下令召唤,但是有数万军队因缺少粮食而陷入困境。
  16. 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汉王朝与楚国在荥阳对峙了几年。
  17. 军无见粮:没有充足的军粮。
  18. 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萧何转运粮食到关中,供应军粮从不短缺。
  19. 陛下虽数亡山东:陛下虽然多次丢失山东。
  20. 萧何常全关中待陛下,此万世功也:萧何经常使关中保持完整,等待陛下归来,这是万代的功勋。
  21. 今虽无曹参等百数:现在虽然没有像曹参这样的许多功臣。
  22. 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对汉朝来说,何等人是不可或缺的;汉朝得到他不一定非得要他完全归附。
  23. 奈何欲以一旦之功加万世之功哉!:为什么要用一次立功就增加万代的功勋呢?
  24. 萧何当第一,曹参次之:萧何应当是第一名,曹参排在第二位。

译文

汉文帝认为所有被封的侯爵都已经接受了封赏,但排名顺序需要确定。群臣们都认为曹参(平阳侯)功劳最大,因此建议他将排名第一。然而,关内侯鄂秋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虽然曹参有战场上的功劳,但这并不只是一时的事情。他列举了汉文帝与楚军对峙长达五年,期间多次失去军队和军粮补给,以及萧何经常从关中调兵支援汉军的事例,强调萧何的贡献是万古流传的。最终,汉文帝接受了鄂秋的意见,决定让萧何排名第一,而曹参排在第二位。鄂秋还因为曾向皇帝赠送过独赢钱而获得封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