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十二年,上从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以死争太子。上阳许之,犹欲易之。及晏,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问曰:“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其姓名。上乃惊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辱,故恐而亡匿。今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视曰:“我欲易之,彼四人为之辅,羽翼已成,难动矣。吕氏真乃主矣。”戚夫人泣涕,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翼以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又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歌数阕,戚夫人歔欷流涕。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张良,字子房,是韩国人。他的父亲张平曾辅佐韩国的君王们,包括昭侯、宣惠王和襄哀王。张良早年因韩被秦国灭亡而家道中落,但他并未放弃,而是通过自学成为一位智谋之士。他的生平故事在《汉书·传·张陈王周传》中有详细记载,此文不仅描述了他的政治生涯,还展示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智慧。以下是对《汉书·传·张陈王周传》中张良相关内容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1. 原文:汉十二年,上从破布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良谏不听,因疾不视事。叔孙太傅称说引古,以死争太子。上阳许之,犹欲易之。及晏,置酒,太子侍。四人者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问曰:“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其姓名。上乃惊曰:“吾求公,避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辱,故恐而亡匿。今闻太子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愿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2. 译文:汉武帝十二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从平定七国之乱归来后,身体日渐虚弱,想要更换太子。张良多次劝谏未果,因病不再处理政事。太傅叔孙通援引古代经典,用生命来维护太子的地位,但汉武帝表面上应允了他们,内心仍想更换太子。一天,高祖摆下酒宴,太子刘据也在座。四个老臣跟随太子,他们的年龄都超过了八十岁,白发苍苍,穿着华丽的官服。武帝觉得很奇怪,便询问他们是何方人士。四人上前回答,各自报出了自己的姓名。武帝惊讶地问:“我找你们是为了避开我,现在你们为什么又来跟我儿子一起游玩呢?”四人回答说:“陛下轻视读书人和有才能的人,我们因为正义感不愿受辱,因此害怕地躲藏起来了。现在我们听说太子仁爱孝顺,尊敬爱护贤士,天下没有哪个诸侯不希望成为太子的臣属,所以我们就来投效于太子了。”武帝说:“烦你们尽力保护太子。”
  3. 赏析:这一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张良的忠诚与智慧。当汉武帝准备更换太子时,张良作为忠臣,多次进谏却未能成功。他的坚持和智慧最终感动了太傅叔孙通和其他三位老臣,他们为了维护太子的安全,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来表达自己的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体现在行动上。张良的智慧在于他知道如何利用权威人物的影响力来保护自己的儿子。同时,他的坚持也显示了他对于国家和家族责任感的深刻理解。张良的故事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也是所有忠诚与智慧相结合的典范。

《汉书·传·张陈王周传》不仅仅是一篇历史文献,更是一部关于忠诚、智慧和勇气的教科书。张良的故事激励着人们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