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项梁之薛,通从之。败定陶,从怀王。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通留事项王,汉二年,汉王从五诸侯入彭城,通降汉王。
通儒服,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楚制。汉王喜。
通之降汉,从弟子百余人,然无所进,剸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曰:“事先生数年,幸得从降汉,今不进臣等,剸言大猾,何也?”通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通为博士,号稷嗣君。
汉王已并天下,诸侯共尊为皇帝于定陶,通就其仪号。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上患之。通知上亦厌之,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
诗句
- 项梁之薛:项羽的故乡。
- 通从之:郦食其跟随了项羽。
- 败定陶:在定陶遭遇失败。
- 从怀王:跟随楚怀王。
- 怀王为义帝:怀王被尊称为义帝。
- 徙长沙:项羽将怀王迁居到长沙。
- 通留事项王:郦食其留在项王那里,成为项王的谋士。
- 汉二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入彭城。
- 降汉王:郦食其投降了刘邦。
- 通儒服:郦食其穿着儒者的服装,但刘邦不悦。
- 变其服:改变他的服饰。
- 服短衣:改穿短衣,模仿楚制。
- 喜:刘邦感到高兴。
- 降:投降。
- 弟子百余人:郦食其有一百多个弟子。
- 剸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说服这些旧时盗贼和壮士加入。
- 事先生数年:郦食其侍奉先生(刘邦)多年。
- 幸得从降汉:幸运地跟随刘邦投降。
- 何也:为什么这样做?
- 剸言大猾:说服那些狡猾的人。
- 事先生数年,幸得从降汉,今不进臣等,剸言大猾,何也:我侍奉先生这么多年,有幸跟着你们投降,现在你们却不提我的功绩给我,难道是嫌弃我吗?
- 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高皇帝废除了秦朝的繁琐礼仪,改为简洁的制度。
- 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大臣们饮酒争功,喝醉了就乱说话,甚至拔出剑来打柱子。
- 上患之:刘邦对此感到忧虑。
- 知上亦厌之:郦食其知道刘邦也厌烦这种行为。
- 说上曰:劝说刘邦。
-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儒家认为难以参与争夺天下,只能辅佐安定国家。
-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我希望征召鲁国的学者,与我的学生一起制定朝仪。
- 度吾所能行为之:衡量我的能力来完成这件事。
译文
- 项梁之薛:在项羽的故乡。
- 通从之:郦食其跟随了项羽。
- 败定陶:在定陶遭遇失败。
- 从怀王:跟随楚怀王。
- 怀王为义帝:怀王被尊称为义帝。
- 徙长沙:项羽将怀王迁居到长沙。
- 通留事项王:郦食其留在项王那里,成为项王的谋士。
- 汉二年:公元前201年,刘邦入彭城。
- 降汉王:郦食其投降了刘邦。
- 通儒服:郦食其穿着儒者的服装,但刘邦不悦。
- 变其服:改变他的服饰。
- 服短衣:改穿短衣,模仿楚制。
- 喜:刘邦感到高兴。
- 降:投降。
- 弟子百余人:郦食其有一百多个弟子。
- 剸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说服这些旧时盗贼和壮士加入。
- 事先生数年:郦食其侍奉先生(刘邦)多年。
- 幸得从降汉:幸运地跟随刘邦投降。
- 何也:为什么这样做?
- 剸言大猾:说服那些狡猾的人。
- 事先生数年,幸得从降汉,今不进臣等,剸言大猾,何也:我侍奉先生这么多年,有幸跟着你们投降,现在你们却不提我的功绩给我,难道是嫌弃我吗?
- 高帝悉去秦仪法,为简易:高皇帝废除了秦朝的繁琐礼仪,改为简洁的制度。
- 群臣饮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大臣们饮酒争功,喝醉了就乱说话,甚至拔出剑来打柱子。
- 上患之:刘邦对此感到忧虑。
- 知上亦厌之:郦食其知道刘邦也厌烦这种行为。
- 说上曰:劝说刘邦。
- 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儒家认为难以参与争夺天下,只能辅佐安定国家。
- 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我希望征召鲁国的学者,与我的学生一起制定朝仪。
- 度吾所能行为之:衡量我的能力来完成这件事。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郦食其忠诚与坚持的故事。诗中通过描述郦食其在楚汉争霸期间的行为和思想变化,展示了他作为谋士的忠诚、智慧以及对政治局势的深刻理解。诗中使用了许多古代文化元素和语言风格,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如儒家思想的深入人心以及刘邦对于各种人才的追求。